4566.2016届 江苏省淮安市高三5月信息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2 浏览数:265

一、单选题

1.

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2.

《汉书·翟方进传》记载: 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后)方进既厌为小史,……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当时(  )

A.青年人渴望进入太学学习B.家庭手工产品拥有一定市场C.翟方进科举入仕决心很大D.四书五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3.

朱熹《朱子语类》中讲: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 。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  )

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

4.

《元史》载: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 材料表明元朝(  )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5.

明代学者吕坤说: 吾少时乡居,见闾阎父老、阛阓小民同席聚饮,恣其谈笑,见一秀才至,则敛容息口,惟秀才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即有狂态邪言,亦相与窃笑而不敢言短长。……岂畏其威力哉?以为彼读书知礼之人,我辈材粗鄙俗,为其所笑耳。 这一现象产生主要是由于(  )

A.乡野淳朴的民风B.学优则仕的观念C.等级制度的影响D.尊重知识的传统

6.

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D.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7.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8.

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这主要表明陈独秀(  )

A.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B.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C.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D.倡导第一次国共合作

9.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五四运动与国民党的号召,并无彼此参与的关系,却有互相呼应的效果,为北伐铺设了民意基础。作者认为二者互相呼应是基于共同的(  )

A.指导思想B.斗争策略C.实践方式D.革命任务

10.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竭尽全力论证满洲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论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容性超强的民族,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多民族搭起来的积木。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是(  )

A.批判排满兴汉主张B.揭露日本侵华野心C.开启民众家国情怀D.激发国人守土抗战

11.

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第15次最高国务会议说,一为粮食,二为钢,加上机器,叫三大元帅。三大元帅升帐,就有胜利的希望。还有两个先行官,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力。此论断(  )

A.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B.适应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C.推动了经济建设热情的过度高涨D.促使我国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12.

1992年6月,蒋纬国的初中老师谈家桢参加祖国大陆第一批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蒋纬国向其赠送了钟控收音机及其题字的收音机盒。收音机盒侧面镌刻: 我们的基本立场——出发点: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我们的愿望——国家战略目标: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蒋纬国敬赠 。他赠钟意在表达(  )

A.坚决拥护大陆的 一国两制 方针B.台湾的电子工业水平远远领先大陆C.铭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D.中华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

13.

多数学者从当时雅典40多万人口中,只有4.2万人享有公民权,认定雅典民主仅仅是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具有局限性。少数学者依据现代宪政的开创者英国在1831年选民仅占居民的4.4%,认为雅典是19世纪以前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 (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多数学者 违背了论从史出的原则B.少数学者 全面肯定了雅典的民主C.比较研究法可以重新检验历史结论D.古代雅典和现代英国不具有可比性

14.

17世纪,经历三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和在北美的殖民地。十几年后,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调集两万大军,四百艘运输船只和五十三艘军舰,横渡英伦海峡。这一行动(  )

A.打败并征服了英国B.扩大了荷兰的领土C.扭转了英国的政局D.确立了英国代议制

15.

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性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与此内容相关的文件是(  )

A.《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

1624年《垄断法》问世,标志着英国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后来,晚年的瓦特非常富庶,他的主要财富来源不是制造蒸汽机的工厂,而是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材料主要表明(  )

A.《垄断法》问世奠定了工业革命基础B.专利制度阻碍了工业革命向世界拓展C.专利制度诱导瓦特逐步改良了蒸汽机D.技术创新得到制度保障方能放大效益

17.

一位西方史学家对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评价道: 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 西方人认为苏联的剧变是一件 大事 是因为苏联(  )

A.延续旧俄国的集权专制B.显示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C.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D.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8.

福利国家 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生活,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福利政策,它把国家对部分人的社会责任变成全体人民的权利,把消极的援助变成积极的预防。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  )

A.解决了贫富分化的问题B.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活力C.保证了国民的体面生活D.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19.

下表是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未经安理会明确授权对一些主权国家发动的战争

发动时间

战争

发动国家

发动理由

1999

科索沃战争

美等北约19个国

民主人权

2001

阿富汗战争

美等北约部分国家

反恐

2003

伊拉克战争

美英联军

伊有杀伤性武器和践踏人权

2011

利比亚战争

美等北约部分国家

人道主义救援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的进程面临严峻挑战B.恐怖主义成为多极化的最大障碍C.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仍不断加强D.安理会与北约之间关系日趋紧张

20.

2015年12月1日凌晨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议,一致投票通过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并以10.92%的权重超越日元和英镑(如下图),连同美元、欧元,组成新篮子五种货币中的一员。这说明(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走向衰落B.发展中国家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国际话语权扩大D.会员国缴纳股金的份额与投票权脱钩

二、材料阅读

21.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往往作出不同的评价。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古已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干预市场的直接目的,并指出与此相对应的经济政策。(3分)试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和文学的影响。(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西方的不同。(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2.

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存在着彼此联动、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推行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毛泽东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给予一项军事同盟和3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开始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增加驻军和建立军事同盟,这对新中国构成了长期的威胁。……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 中心任务 ,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 一五 计划期间,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之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并指出调整后的外交政策与之前的不同之处。(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三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