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5.2016届 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6 浏览数:191

一、单选题

1.

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  )

A.不计劳动力成本B.效率极其低下C.产品与市场无关D.工艺水平不高

2.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当时(  )

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C.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3.

阅读表1,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  )

1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产值(1920—1936

1920

1936

年均增长率

官营资本

184亿元

222亿元

118%

民营资本

251亿元

1632亿元

1241%

A.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B.官营资本迅速膨胀C.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4.

1903年,清政府制定 癸卯学制 ,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 经济学 改称 理财学 古文书学 改称 金石文字学 理科 改称 格致科 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 人民政府应扶助合作社经济发展,……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这反映了新中国(  )

A.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B.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C.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D.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先后开展。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所有制结构B.分配原则C.经营管理方式D.市场导向

7.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人反对祭司及其后继者监管并掌握法律知识的旧法系时过度乐观,以及对普通公民推理能力的依赖,使希腊人走上了极端:每位公民都是称职律师和法官,即使得不到法律专业阶层的帮助也是如此 。这一观点旨在(  )

A.肯定古希腊司法改革的成果B.揭示公民政治的民主性C.批评古希腊人法制意识薄弱D.强调司法实践的专业化

8.

卢梭声称,可以从感情、感觉和心灵学到经验的教训,学到理性所永远不能确立的真理。他的这种思想(  )

A.摆脱了自然法则的制约B.充实了启蒙运动的自由理念C.凸显了激进的政治色彩D.否定了理性启蒙的历史作用

9.

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对 共和 的认同远甚于 民主 ,因为 民主 常常等同于混乱甚至 暴民专政 ,但同时也相信国家管理中抑制政府暴政必须有人民的存在。为此,他们当时选择了(  )

A.联邦制B.政党制C.代议制D.普选制

10.

从1923年到1929年,在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从60.3%下降到31.4%,文盲和少识字者则从0.1 %提高到7.2%。这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

A.领导干部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B.广泛发动群众推进新经济政策C.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保障工业化D.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

11.

1947年7月7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了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会议邀请,并见诸报端。7月10日,该国政府又发表公报,拒绝了这一邀请。这反映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  )

A.完成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B.警惕接受美国援助的政治代价C.已经获得 经互会 的援助D.力图在两大阵营之间保持中立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战国时代起,中国农业便放弃了轮荒休耕的粗放方式,西汉时轮作复种制开始得到发展,出现一年两熟甚至一年多熟。轮作复种制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土壤肥力,中国先民很早便发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用养规律,战国时期李恒曾倡 尽地力之教 ,东汉王充则明确提出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的原则。隋唐以后,随着南方的大规模开发,南北农业文化的交流使我国耕作农艺更加丰富多彩。明清时期,肥料技术成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人口激增,小农家庭致力于增加劳动力投入,提高复种指数和开辟新的耕地,使得土地利用和产出率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也远远超过了前工业时代的西欧。

——据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等

材料二 12世纪前,随着人口的增长,西欧的土地耕作方式出现由二圃制(土地耕作一年,休耕一年,耕作与休耕交替进行)转化为三圃制(将土地分为三块,一块耕种冬作物,一块耕种春作物,一块休耕)的趋势。与此同时,耕地面积不断拓展,由于开垦新耕地的需要, 重犁 被发明出来,这种工具需要约8头牛来带动,这促使农民进行合作式劳动。14至巧世纪时,西欧爆发人口危机,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恢复和调整,农业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进步。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欧洲特别是西北欧的荷兰、英国发生农业革命,其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新技术的应用,即双轮犁的发明和有规律的轮作制取代强迫休耕制;一是旧时占统治地位的集体地役制的废除,实际上是消除原始的村社公用地的残余。

——据马克立《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和中世纪欧洲农业经营的特点。(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前工业时代中国和欧洲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东汉后期形成

后期形成

府、州

路、府、州

布政使司

府、州

州、县

——据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依据表2,整体把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的信息,从中概括两项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楚。)

四、材料阅读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周中央实行六官制,分工不清、效率低下;地方郡县设置过繁,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朝取代北周以后,各地的士族集团控制着很多部曲、奴碑、荫户,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开皇年间,隋文帝设五省六曹,五省为内史省(掌机要诏书)、门下省(掌审查封驳)、尚书省(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和内侍省(掌宫室内廷); 罢天下诸郡 存要去闲、并大去小 ,并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废除九品官人法,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官员 皆吏部除授 ,每年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隋朝的许多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改革的影响。(9分)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在1789年7月20—21日向国民大会的制宪会议宣读的报告中,埃贝·西邓斯指出,自然权利是 社会要形成就需要坚持和发展的 权利,这些是消极权利。此外还存在一些政治权利, 需要借助这些权利社会才能够形成 ,这些是积极权利。 一个国家的所有居民都应该享有消极的公民权利,所有人都有权保护其自身的人身、财产和自由等等。但在形成公共权力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发挥积极作用,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积极公民。妇女(至少就目前而言)、儿童、外国人和那些对维系公共权力没有贡献的人,不应该被允许去积极地影响公共生活。 1789年10月29日,国民大会发布法令,将积极公民界定为那些以直接税的形式缴纳三天工资的人,这是最低标准。

——摘编自(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1)根据材料,概括埃贝·西耶斯的公民权理论。(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贝·西耶斯公民权理论的影响。(9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交了由顾维钧参与起草的三个重要说帖,依据国际法理之 情势变迁 原则,对须加以修仃的各种特权提出废约要求。西方列强拒绝中国要求,且决定支持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载入对德和约,顾维钧推动中国代表团多次据理力争, 力争保留,完全失败之后拒绝签字 ,以 得到国内外典论的支持 。参加和会的外交家金问泗评道: 我国已往外交,常居被动地位,至是,而始渐进于自动外交阶段。 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进而提出基于国际法的十项原则,为具体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奠定一个列强难以反对的法理上的基础。这十项原则中的一部分出自顾维钧的建议。最后各国签署 华盛顿公约 ,其字面上明确规定 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完整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废约外交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维钧的外交活动。(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