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5.2015—2016学年度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38 浏览数:140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强调均匀播种,改变过去无规则的散播浸种,实行条播均种,以防止由于疏密不当,纵横不宜而影响光照与通风程度。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农业重视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经营模式形成C.传统农业以种植业生产为主D.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农时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礼崩乐坏B.铁力牛耕使用C.井田制瓦解D.赋税制度改革

3.

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现)刺史长孙顺德以 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 ,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4.

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特点是(  )

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B.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D.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5.

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面增,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瓷底书 景德年制 四字,由此判断此窑的性质是(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

6.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工商业者纷纷移居城市,以齐国为例,城内工商居民增多,达六万多人,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齐国是最强盛的国家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粮食生产能力的衰落D.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7.

1840年,长江三角洲的村镇中有诗云:蚕事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中心地位

8.

李鸿章曾指出 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洋务运动(  )

A.富国强兵,谋求发展B.同心协力,精益求精C.重用人才,创办企业D.改革政治,融入世界

9.

下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895—1899年发展状况,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行业

1895

1899

发展速度189519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机械采煤业

华商厂产量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轻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B.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0.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 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 据此可知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是背景(  )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B.政局动荡不安C.中国近代币制混乱D.自然经济阻碍

11.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1947年)指出: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允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等,由此可见(  )

A.一战后列强卷土从来B.美国摄取在华特权C.抗战中美国侵略加剧D.官僚资本经济垄断

12.

1957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A.八字方针的提出B.大跃进的开展C.一五计划的实施D.土地改革完成

13.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

1956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需要C.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

14.

196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猪肉减少80.6%,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贯彻八字方针C.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5.

1979年陈云在《计划经济与市场问题》中指出: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 计划经济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计划与市场应该相互调节B.市场经济是经济改革的方向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D.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16.

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颁发了十余项服制,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但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这表明(  )

A.近代服饰主要依赖进口B.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入侵C.民国政府与封建势力决裂D.近代社会中西合璧的特征

17.

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由此可见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目的在于(  )

A.提升军事调动的效率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传播民主平等的思想D.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

18.

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

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19.

从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间,至少有180吨黄金和17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而真实的数据可能至少是这一数量的一倍。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对欧洲的影响是(  )

A.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B.加剧美洲的贫困落后C.使商品价格持续下跌D.意大利地位日益凸显

20.

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 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 文中的 组织 、“ 生产制度 是指(  )

A.手工工场B.垄断组织C.工厂D.贸易公司

21.

布罗代尔曾说,18世纪之前的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19世纪的文明是煤的文明。据此可知19世纪的文明进步的关键是(  )

A.蒸汽机的发明B.采矿业的发展C.环保意识的提高D.电力的广泛使用

22.

1849年,英国议会废除了已实行几百年的《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

A.开始争夺海上霸权B.正式成为工业国家C.进入资本输出阶段D.奉行自由主义政策

23.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动力的革命,下列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动力变化的是(  )

24.

1934年,在罗斯福的授意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立,向其成员银行提供保险。此项措施的目的是(  )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B.促进工业生产恢复C.保障工人基本权利D.帮助稳定金融秩序

25.

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由此可见,这次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剧了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B.迫使各国加快合作以应对危机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D.各国的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6.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美国虽然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依然爆发了六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由放任政策使商品的生产增长过快B.科技的发展使大量落后企业纷纷倒闭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D.欧洲和日本的崛起侵占了美国的市场

27.

英国的国营企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70年代末为16%,到80年代末下降到5%,政府将国企这个烫手的山芋,拱手出让,西欧其它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这说明(  )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B.欧洲国家逐渐推行私有化C.英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D.欧洲国家正在走向联合

28.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英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法国的重商主义理论C.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29.

《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的经济时提到 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由此可知当时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D.三大改造

30.

列宁曾经指出 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术帮助 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 。为此列宁(  )

A.将部分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B.从东欧国家获得技术资金援助C.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D.过渡剥夺农业利润以补贴工业

31.

斯大林指出: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 。由此可见,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

A.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扩大企业自主权

32.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 八五 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停滞和下降, 九五 十五 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B.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

33.

某国际金融机构将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向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发放优惠无息贷款,还款期限可长达50年。这个机构可能是(  )

34.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很难结成经济集团。突破这一传统经济理论的是(  )

A.欧共体的建立B.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C.联合国的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35.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3975美元以下,为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国家,排名第十的美国人均国民收入为43017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的10—40倍以上。这说的是全球化中的(  )

A.环境问题B.东西问题C.南北问题D.主权问题

二、材料阅读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6分)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民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因受到政府实业政策的刺激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利条件。当时各行各业的发展势头比以往迅猛得多。有相关资料反映,1912—1922年间,全国各地投资创设的近代企业达到1783家。
材料二 民国初期,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为使自己存身于激烈的商战激流之中,不但渴望获得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渴望获得精通工艺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先期通过各种途径出国攻读机器制造、财政金融、纺织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留学生,相继在实业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国内各地举办的高、中等专业院校相继培育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企业人才,在一部分近代企业内成为骨干力量。社会和企业自办的各种职业学校、养成所、训练班纷纷涌现,这种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广大中小企业群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需的突出矛盾。

——摘编自徐鼎新《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3分)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二,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大规模股票抛售,引起股票价格狂跌。随着经济混乱而来的就是工资的大幅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到1932年工业产值已经降至1929年工业产值的一半。由于世界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资金和美国进口市场的力量,所以美国经济的萎缩引起了全球的波动。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奥地利、德国最先受到波及,随后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
材料二 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取消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推动无限制的全球贸易的机器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它是由23个非共产主义国家在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国带着取消或者减少贸易壁垒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关贸总协定签署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