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2.2015—2016学年度 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6 浏览数:165

一、单选题

1.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僵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 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

A.儒家的学说B.道家的观点C.法家的主张D.墨家的思想

2.

有学者对两汉社会观念中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发现 出现频次最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生活的富足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C.文明开化政策的推动D.儒家官学地位的确立

3.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正在崛起。下列属于 市民文化 的是(  )
①宋代话本 ②宋明理学 ③元代杂剧 ④明清小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

谭嗣同认为: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他的这一主张最类似于(  )

A.主权在民B.人生而自由C.开明专制D.三权分立

5.

1924年孙中山指出: 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下列选项属于其 办法 的是(  )

A.实行平均分配B.消灭国家资本C.实行共产主义D.节制私人资本

6.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 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

A.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B.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C.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D.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7.

普罗塔戈拉曾说: 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 这一论述意在(  )

A.宣扬因信称义B.否定神的存在C.提倡理性思考D.否定主观认识

8.

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 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这18位勇士隶属于(  )

A.达·伽马船队B.哥伦布船队C.麦哲伦船队D.迪亚士船队

9.

在15世纪,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人文精神的复兴B.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C.启蒙思想的兴起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10.

图1显示了1945年某地区的人口组成比例。从近代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最初造成这种人口比例形成的西方列强是(  )

A.西班牙、葡萄牙B.西班牙、英国C.葡萄牙、意大利D.葡萄牙、法国

11.

1651年英国制定并颁布了《航海条例》,1849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除《航海条例》。这一条例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以商立国的需要B.工业革命的完成C.垄断组织的建立D.综合实力的衰落

12.

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该决议得以通过,主要是由于(  )

A.钟表制造业发展B.美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C.与会各国的妥协D.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 生存竞争 中获胜。 他们 在这里错误地运用了(  )

A.经典力学B.生物进化论C.量子理论D.相对论

14.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宜布: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以下 革命后 采取的措施最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15.

1931年,斯大林指出: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见,斯大林强调建设的高速度主要是基于(  )

A.维护国家安全B.应对经济危机C.化解外交困局D.打破政治孤立

16.

下列是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言论,这些言论(  )

A.在当时西方国家普通流行B.表明了创新经济体制的迫切性C.高度认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D.低估了西方经济自我调整的能力

17.

图2是美国某项经济指标统计示意图。据此推断,该项经济指标最有可能是(  )

A.农业发展指数B.工业发展指数C.失业人数指数D.黄金储备总数

18.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 邻居互助计划 ,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

A.坚持自由放任B.重视道德建设C.拒绝国家干预D.关注贫困就业

19.

“(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最能体现罗斯福这一社会治理理念的是制定并颁布(  )

A.《农业调整法》B.《社会保险法》C.《全国工业复兴法》D.《全国劳工关系法》

20.

对表1中的史实,解读不合理的是(  )
表1

1933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A.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C.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D.两大社会制度建立的经济体制日益趋同

21.

据图3推断,漫画作者认为欧洲福利制度的推行(  )

A.实现了社会公平B.助长了好逸恶劳C.抑制了贫富分化D.激发了就业热情

22.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指出: 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 他此言旨在强调(  )

A.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B.德国重新统一的重要性C.德国对欧洲的重要性D.德国民主化改造的紧迫性

23.

21世纪后,不少国家在与外国进行交易时停止使用美元结算,而使用包括人民币、欧元、卢布、日元等货币签订外贸合同。欧盟、日本、中国在与各自的贸易伙伴交易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货币互换协议的形式。上述现象(  )

A.表明美元不再是国际主导货币B.折射出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C.说明 一超多强 局面的终结D.标志着新一轮货币战的开始

二、材料阅读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孔子提倡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荀子认为 天行有常 。老子素尚自然,主张 无为 ,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纺织、采矿、冶金等工业革命之初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郊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全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表2历史上伟大人物对科技的看法

姓名

看法

卢梭

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爱因斯坦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指出材料一中组含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的特征,并任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位历史人物,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解读其对科技的看法.(6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 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材料二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 两大计划 本质上的共同点,并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影响。(8分)

26.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期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葬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那传会士向教立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秦、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看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表3 19世纪中期以来 西学东渐 简表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二阶段

18601895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三阶段

18951900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