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柳州市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4566

一、选择题

1.

下图是公元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由汉族建立的政权是(  )

A.辽B.北宋C.西夏D.吐蕃

2.

既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又是收复新疆的 民族第一功臣 ,这个人是(  )

A.林则徐B.康有为C.左宗棠D.梁启超

3.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

A.1921年B.1945年C.1949年D.1978年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的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期间发展最快的是(  )

A.军事工业B.钢铁业和采矿业C.农业和旅游业D.纺织业和面粉业

5.

诗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挺进大别山B.红军长征C.南昌起义D.井冈山胜利会师

6.

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B.淞沪会战C.孟良崮战役D.百团大战

7.

下图是1949—1952年中国粮食产量示意图,促使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B.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C.抗美援朝的胜利D.三大改造的完成

8.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  )

A.提出 两个凡是 的方针B.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D.《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9.

九二共识 是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它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两岸交往要以军事互信为前提C.两岸交往要充分考虑美国利益D.要坚持台湾利益优先原则

10.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即做出历史结论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
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张学良、杨虎城
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从1980年开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11.

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后来逐渐盛行于欧洲各地,和圣诞节有关的宗教是(  )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

12.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创作《国际歌》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一事件?(  )

A.美国独立战争B.巴黎公社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3.

下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它们的出现促使哪一新能源广泛使用?(  )

A.煤炭B.太阳能C.石油D.原子能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讨论了组建联合国、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等相关问题。这次会议对二战后世界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会议是(  )

A.华盛顿会议B.慕尼黑会议C.雅尔塔会议D.巴黎和会

15.

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原因是(  )

A.西方的 和平演变 B.国内改革失败C.国内物价不断上涨D.领导人的决策失误

二、材料题

16.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和西方不同的道路,遭受了严重的挫折。阅读下表,回答问题。(10分)

 

(1)请将表中的①②③④⑤⑥填写完整。(6分)
(2)根据上表,指出中国近代化所走过的道路和西方国家有何不同?(3分)中国近代化遭受严重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方面,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开展农业生产,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工业方面,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
苏联的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些成就为二战期间战胜法西斯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 一五计划 (1928—1932年)实施时期,正是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期,面对这种糟糕的状况,美国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顺利的渡过了难关。一些国家则走上了疯狂的扩军备战道路,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正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2分)归纳这种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2分)
(2)材料二中的 西方经济一团糟 指的是什么?(2分)
(3)当时领导美国人民渡过难关的总统是谁?其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什么做法?(2分)
(4)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分别指的是哪两个国家?(2分)

18.

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 片板不准下海 。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 管束稽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始了同西方列强不平等交往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 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 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3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从古代到近代对外交往的史实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