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0.2015—2016学年度 四川省宜宾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5 浏览数:155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 原先握有的权力渐渐转移给了 君有合族之道 的观念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这反映了当时(  )

A.君权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B.分封制随着君权加强而瓦解C.天子权威强化使宗法制消亡D.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发展

2.

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B.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3.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4.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材料表明(  )

A.郡县制利于国家巩固发展B.郡县制起源于秦汉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地方政治调整缓慢

5.

董仲舒认为: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  )

A.神学化B.世俗化C.政治化D.思辨化

6.

汉代察举制注重德行和才能选纳贤才;魏晋九品中正制靠德才与门第 计资定品 ,隋唐科举制按年开科,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全国统一公开竞选。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提升了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有利于消融社会阶级

7.

儒家学者李翱 援佛入儒 ,通过对孟子 性善 论的发展和对韩愈 性三品 说的突破,建立起 性情 的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这反映出唐代(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B.三教合一 趋势加强C.儒学有所继承和创新D.儒学复古性色彩浓厚

8.

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又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这说明(  )

A.工商业经济有所发展B.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C.国家抑商政策的松弛D.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

9.

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简直就是舞蹈、音乐、激情, 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 。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作品中的字体是(  )

A.隶书B.行书C.草书D.真书

10.

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  )

A.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B.宋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C.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D.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

11.

下图是 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变化图 ,据此可知(  )

A.宋代到明清经济重心南移加快B.江浙地区城镇发展不断加快C.江浙地区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松弛

12.

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 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 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 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 这反映了(  )

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B.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D.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13.

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  

省份

南京

北京

山东

浙江

福建

广西

江西

湖广

山西

河南

陕西

人数

27

17

13

26

11

2

22

12

5

12

2

A.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B.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D.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

14.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这一举措目的是(  )

A.扶植盐商发展B.活跃商品流通C.发展区域贸易D.加强商业管控

15.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16.

明代短篇小说将商人、小贩、作坊主、工匠等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角,有的还以正面主人公的身份登场亮相。这反映了(  )

A.现实的社会生活B.虚构的社会生活C.破产的抑商政策D.商人的地位崇高

17.

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 书留览,礼部知道 数字,就把它束之高阁。这反映了(  )

A.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B.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C.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传播D.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机制

18.

顾炎武重视对文字音韵、群经诸史、典制輿地乃至河漕兵农的研究,开启了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后世学者称 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 。这体现了(  )

A.经世致用B.反对专制C.唯物史观D.复兴儒学

19.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 僭主政治要依赖农民和市民的支持,在雅典也就是山地派和海岸派,这些公民的总体不论其阶级出身如何,构成了城邦国家的实体,并将公民这一概念牢固确立 ,这表明(  )

A.雅典民主是超越了阶级的民主B.僭主政治的基础是农民和市民C.城邦制国家公民的概念模糊化D.僭主政治蕴含了一些民主因素

20.

西方威权主义者认为,民主制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种灾难,无休止的争论和协商使得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后来的应对马其顿帝国的危机中处于劣势,这表明(  )

A.雅典民主的不广泛性限制了其抵御外敌的能力B.民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应对危机的能力
C.专制政体在抵御外敌入侵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D.国内政治的妥协是处理国际政治的基础

21.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

A.严格限制公民自由B.带有习惯法伸缩性痕迹C.崇尚秩序和平衡D.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22.

哲学史的真正发展地是古希腊。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句话说明(  )

A.近代西方哲学与德国关系密切B.德国哲学思想理论缺乏原创性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D.德国人对传统文明的深刻眷念

二、材料阅读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是一个概念上的事物,并没有真正完全实行,如太尉一职就没有实际授予过人。三公九卿制真正实行是在汉朝初年,只不过汉初丞相称呼由 相邦 改为 相国 。汉武帝时期,以三公九卿为主导的决策执行机构变成了实际上的执行机构即 外朝 ,这与以中朝为代表的决策机构相对应。东汉时期的三公完全被排除在决策之外,东汉王朝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尚书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隋朝和唐朝初期是三省六部制完整执行的时期,客观上有利于减少行政失误和提高行政效率。虽然多数史书上说 宋承唐制 ,但其实宋朝继承的是唐朝后期和五代的制度,完整的三省六部制,从唐太宗后期起就基本废除,尚书省长官必须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头衔才可以称之为宰相,这一情况后来甚至发展为中书门下的长官也必须带相应头衔才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的宰相掌管军权和财政大权等在宋代也被相应的部门,如枢密院和三司所取代。

——摘自孙国栋《唐宋史论丛》等

材料二 屋大维创立的罗马帝国,虽然是帝国,但继承了共和国形式和部分实际,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执政官和军事保民官仍旧存在,皇帝在决策时需执政官协助和接受元老院的监督,部分皇帝甚至本身就来自于执政官和元老。帝国中后期最高决策者如奥古斯都和凯撒(罗马帝国皇帝和副皇帝)大多由元老院或者是近卫军选举或者推举产生,这和东方专制主义王朝的宗法世袭制是完全不同的。

——摘自杨共乐《罗马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到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 皇帝制度 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5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商鞅《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 经济发展的影响 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并规定 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只能由中央政府下属机构,即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技艺、辩铜三官铸造货币。汉武帝将铸币的铜材由中央统制起来。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规定五铢钱采用 周廓其质 ,制作工艺的先进,大大提高了铸造的难度,因而基本防止了盗铸,自此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