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015—2016学年度 山西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5 浏览数:140

一、单选题

1.

字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 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  )

阶段

主要含义

史料来源

氏族宗庙

甲骨卜辞

氏族宗族

西周金文

个体家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

A.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B.道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C.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2.

孟子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这表明他(  )

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

3.

董仲舒说: 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

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D.便于汉武帝假借 来巩固统治

4.

《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凡军国大事,有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 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这被称为 五花判事 制。该制度(  )

A.削弱了门下省的审议权B.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完善了中央的监察制度D.使行政权集中于中书省

5.

下图是元代倪瓒的作品,对此他曾解嘲道: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这说明倪瓒(  )

A.思想中有辩证法特点B.这一作品属文人写意画C.直斥社会不合理现象D.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6.

黄宗羲 藏天下于天下 的思想与王夫之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  )

A.反对君主制度B.抨击君主专制C.主张人人平等D.继承传统儒学

7.

对下图数据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统一是推动科技发明的决定因素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潮流C.世界其他国家科技从落后到赶超中国D.科技发明升降取决于中西方关系变化

8.

关于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征,学者们在研究中,有的概括为 人本化 特征,有的概括为 思辨性 特征。这些概括(  )

A.表明古希腊的教育仅教授辩论学B.说明古希腊教育的内容突出美德C.均认识到古希腊思想的人文精神D.都强调古希腊思想中的主观主义

9.

恩格斯曾说: 欧洲地理上的发现——纯粹为了盈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作出—— 又在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体的)方面,展示了无数的直到那时还得不到的材料。 恩格斯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为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事实依据B.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C.大大刺激了东西方精神文化的交流D.直接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10.

牛顿力学认为时间是绝对的,空间也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则认为 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 ,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表明(  )

A.牛顿力学更加能被世人所理解B.相对论革新了牛顿力学时空观C.爱因斯坦相对论丰富了时空观D.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力学理论

11.

下面是1850~2000年全球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开始于1850年B.2000年液体燃料完全取代固体燃料C.科技进步带动燃料的发展更新D.蒸汽时代人类使用液体、气体燃料

12.

《剑桥中国史》中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 与其说是用殖民地方式对中国进行剥削,毋宁说是有特权的外国人参与了使中国人生活西方化的尝试 。这说明《南京条约》的签订(  )

A.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C.有利于列强进行殖民掠夺D.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西化

13.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中提到:近代流行过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 论调,他们借助《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的提法,指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是核心,形而下的是辅助。持这种论调者的意图是(  )

A.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B.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C.倡导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D.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14.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变化,自然不会使中国的工业正规地走上更高的发展阶段,它只是窒塞了旧工业,使它隶属于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机构中最麻木、最脆弱的一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是原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C.受外国资本主义压制与掠夺D.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复制品

15.

孙中山发展实业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而是 要四万万人都可以享福,把中国变成一个安乐国家和一个快活世界 。孙中山为此提出的方案是(  )

A.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B.节制资本C.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D.联俄、联共

16.

毛泽东在提出 一边倒 外交策略的同时,还提出在经济活动中,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材料说明(  )

A.中国初期的对外贸易较活跃B.一边倒 并不是自我封闭C.中国的外交无意识形态色彩D.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的盟友

17.

从1978年至1995年,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由31.92%下降到22.2%,企业部门的收入变化不大,但居民户收入所占比重则由64.49/6上升到77.5%。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社会稳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C.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作用大D.计划经济体制符合中国国情

18.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 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认为, 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A.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C.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D.实践了 科教兴国 战略

19.

关于 双百 方针,毛泽东指出: 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 当时 中国的具体情况 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C.改革开放政策已经确定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20.

1935年4月,罗斯福实行 工赈 计划,明确规定 工程的性质必须适合向领取救济金的人们提供就业,不应有所例外;工程将依照各地领取救济的工人人数多寡予以安排 。由此可知, 工赈 计划(  )

A.以提供就业机会达到赈济目的B.目的是为国家扩建更多的工程C.并不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是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

21.

《单极世界的稳定性》的作者武断地说: 在1990年有两个国家合乎标准,现在一个已经消失,新的一极尚未出现。2—1 = 1,因此现在是单极世界。 这一论断(  )

A.重在说明1990年前是两极格局B.强调苏联已经不能与美国相抗衡C.不符事实,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分析合理,符合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22.

贝克特的小说《无法命名者》的结束语: 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讲下去。 美国作家勒那德·米凯尔在一篇小说中说: 靠虚构或不靠虚构,人都没法生活。 下列与他们作品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

二、材料阅读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孔子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 知其不可而为之 刚健 有为 ,《象辞》所说的 自强不息 ,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他主张 时变 ,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与时偕行 。《孔子家语·五帝德》载: 治民以顺天地之纪… 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养财以任地 履时以象天 春夏秋冬育护天下 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 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 有道 的大同社会。

——程嘉宏《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用来尽可能地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2300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

——克西季《苏格拉底的新申辩》

材料三 有人说: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指导意义的思想。(3分)
(2)材料二提到 苏格拉底的信息 被人们 派各种各样的用场 ,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 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 这句话的看法。(6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虽说人文研究有别于神学研究,但并不意味着势不两立。新的世俗学问并非总与旧的神学相对立,在文艺复兴时期,两者依旧是共存的。佛罗伦萨……农作食品减价,制造需求增大,城市扩展,财富从依赖土地的社会阶层转移到了产品制造主手中,由此产生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商人阶级,改变了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结构。……新的富裕阶层热衷于赞助艺术、支持对古代世界和现代的新发现。

——新浪网《艺术与人文主义革命》

材料二 一个基督徒家庭妇女在家洗碗扫地,跟一个神父在教堂讲道一样可以并无区别,如果都是出于侍奉上帝的心志,会一样蒙上帝悦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只要财富是用正当手段获得,而又不是被浪费挥霍掉,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有道德上的困难。

——基句《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学问与旧的神学二者 依旧是共存的 ?(5分)
(2)指出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根本原因。(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上所起的共同作用。(3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迎来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唐宋,特别是宋朝,随着生产力的又一次大发展,商品经济步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进入明代,商品经济形成了第三个发展高峰。其中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宋代发生了 商业革命 ,有些学者甚至断言,由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宋代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文化的发展与宋代士林风气》

材料二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始于1958年下半年至1960年的上半年,他以苏联为鉴,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既有正确进步的一面,又有囿于历史局限不正确的部分。邓小平认真总结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商品经济的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务实求效的实践精神,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从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发生 商业革命 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商品经济理论以苏联为鉴的原因,并以20世纪90年代初的史实说明邓小平是如何发展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的。(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