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4.2015—2016学年度 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5 浏览数:195

一、单选题

1.

王夫之指出: 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 这主要是说(  )

A.郡县制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分封制之下地方分离倾向严重C.封建制被分封制破坏D.郡守县令的职位不能传给子孙

2.

秦始皇在划定郡界时,采用 犬牙相入 的原则,不完全根据自然地理区划,西汉初年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采用了 犬牙相制 的原则,使各个政区的辖境相互交错。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促进各地的交流B.防范地方割据C.推动各地均衡发展D.强化地方权力

3.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谈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时说: 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有助于选贤任能B.有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C.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D.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

4.

唐朝学者刘知几在《史通》(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中谈到: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阙之哉! 这句话意在强调历史学的(  )

A.社会作用B.研究原则C.服务对象D.主要内容

5.

李鸿章在给某将领的批示中有这样一段话: 该兵官(指英国人戈登)宜及时合力图功,不必候柏提督回苏方可会剿。常胜军系中国兵勇,该总兵系中国官职,为中国之将,食中国之饷,应听本部院调遣。 据此判断与之有关的事件应该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洋务运动

6.

蔡锷在《军国民篇中》谈到: 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又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 此处北方诸省之乱是指(  )

A.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

7.

1912年,中国大地上曾经流行过两首 国歌 ,一首的部分歌词是: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另一首的歌词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两首国歌代表的政府应该是(  )

A.国民政府与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与国民政府C.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D.清政府与民国政府

8.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其著作《毛泽东》中写道: 遵义会议的一些与会者之所以会考虑在非常时期转向毛,希望毛出来领导,是有实际原因的。此时他们已深入中国内地,在那里,以前那些受外国训练和只有城市经验的领导人是不适应的。他们需要一个来自人民之中的人,一个天才的农民领袖来领导。 这表明作者认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

A.在中共高层形成共识B.成为唯一被接受的理论C.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D.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

9.

傅吾康是一位曾经长期在中国居住的西方学者。他在一部著作中这样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中国历史: 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国民党监狱中所有的因共产主义而被拘禁的人都释放了出来,其他逃亡到国外的人也回国为民族事业而听从分配。 这段历史应该在(  )

A.1931年前后B.1937年前后C.1945年前后D.1949年前后

10.

学者陈衡哲在论述古希腊政治状况时说: 当时的所谓民意是不甚可靠的,所以今天甲先生垂头丧气下台去,乙先生扬眉吐气上台来,到了明天,又有三名丙先生来做民意的代表,把乙先生赶走了。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希腊民众素质底下B.直接民主的弊端C.政治家操守败坏D.希腊政界矛盾突出

11.

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初期支持辉格党,身边的侍女都有辉格党背景,1839年,辉格党在议会选举中落败。托利党领袖皮尔提出要清除女王身边的辉格党女侍,遭到女王的坚决反对。结果,皮尔拒绝组阁,女王邀请辉格党领袖继续担任首相。后来,辉格党内阁无法维持,皮尔再度出面组阁时,女王最后将宫中侍女换成了无政党背景的人,寝宫危机化解。这表明(  )

A.英王已经完全无权B.君主立宪制已成为大势所趋C.维多利亚政治上不够成熟D.内阁与国王矛盾尖锐

12.

1947年7~8月,为了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这一系列贸易协定被称为 莫洛托夫计划 。该计划明显针对(  )

A.舒曼计划B.马歇尔计划C.道威斯计划D.杨格计划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宋仁宗亲政后,形成了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政治格局。其原因除了仁宗性情宽厚,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之外,还有: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勒石三戒, 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为,入而跪读,其约有三: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至仁宗时期, 祖宗之法不可废 正式提出。
北宋吸取了五代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官势力的过分膨胀以至于威胁社稷,宋自建国初九确定了 以文官治天下 的国策。宋实行 兴文教,抑武事 ,大兴科举,取士不再以家室门第为标准。
皇权与相权自古便是封建统治阶级很难权衡的关系,宋太祖在设置国家机构时,分割相权以防止相权过大,仁宗则运用政治手段培养了独立于皇权和相权的第三股势力——台谏,其实力渐渐增长,得以与相权相抗衡。

——王润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仁宗亲政后的政治格局及其成因》

材料二 宋代皇帝优礼士大夫, 就是为了与其共同治理天下。赵匡胤定下的这个调子, 为以后的士大夫纷纷发挥,渐渐消磨去其本意,使之更适合自身利益,反而成了制约皇权的理论基础之一。宋代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 始终做着顽强的努力。而宋代皇帝在被 批龙鳞,犯天颜 之际虽时有震怒,但是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
士大夫制约皇权的另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手诏焚烧,并让使者传话: 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焚诏之举, 表明毫无商量余地,也表明对宋真宗不妥当旨意的蔑视。
制约皇权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与皇帝相比,士大夫个人毕竟人微言轻,传统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大原则不可也无意更改,便想方设法,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目的。 苏辙言: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神权、史官之权被宋代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
人的言行、思想与受教育情况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出自宫中、与社会很少直接接触的皇帝而言,尤其如此。储君即位之前,几乎都在受教育阶段,定期不定期地时常接受士大夫的儒学教育。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年出现士大夫政治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士大夫政治限制君权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与两则材料分析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影响。(14分)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

——引自《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战国策·秦策一》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商鞅重农的目的和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惠王杀掉商鞅的原因。为什么商鞅死后秦国人还要 卒行其法 ?(8分)

1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怀着痛失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地想到你失去丈夫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惨地牺牲于日本军阀的错误政策下……怀民哥和高桥君同归于尽,并不是发泄对高桥君的私仇,他们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由于我强烈的哀伤,我就常常思念到你,想到你生活中的两个孩子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刻见到你,与你共度友爱的生活,我决不会仇恨你,我深深了解你们被疯狂军阀压迫的痛苦……我还得告诉你,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为了抵抗侵略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连,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

——1938年5月陈怀民烈士妹妹陈难写给日本美惠子女士(其丈夫战死于武汉空战)的信

材料二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德国神父马丁·尼莫拉在美国波士顿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的铭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难给美惠子写信的目的以及所反映的史实。(7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危害。(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