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2.2017届 河南省安阳市高三9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8 浏览数:189

一、单选题

1.

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工具的使用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D.小农经济的发展

2.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3.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 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 刑家之子,工贾殊类 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4.

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

A.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B.理学提倡格正君心C.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D.理学并未形成系统

5.

图1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6.

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上述状况(  )

A.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表明洋货已取代了土货C.反映中国近代企业出现D.说明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7.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力着手,却如同泥沼里的战车,一筹莫展。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洋务派(  )

A.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B.未能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C.强调以政治制度为本D.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力干涉

8.

图2为近代报刊以某事件为题材的新闻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事件(  )

A.开始破坏着中国主权和领土B.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使清廷堕落为 洋人的朝廷 D.推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9.

新文化思想家们认为,只有人性、思想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现代化才有希望。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旧的思想、道德、文学、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受到了极大批判。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B.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C.冲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意在创造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

10.

鉴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影响,在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于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次会议(  )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议C.为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D.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1.

1946年11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国民党政府公之于众。作为战后重建中美关系的开端,但却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这主要在于该条约(  )

A.出卖了国家大量主权B.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C.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D.使中国市场为美国控制

12.

在实施 一五 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

A.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B.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C.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D.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13.

1971年,美国决定调整政策,抛出了所谓的 双重代表权 提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台清国民党集团的席位。该提案出台的背景是(  )

A.美国对联合国控制加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C.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美双方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14.

下面为1949年和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所占比例统计表(单位:% )这表明我国(  )

1949

1978

城镇人口

106

179

农村人口

894

821

A.城市化进程缓慢B.人口增长停滞C.区域发展不平衡D.城乡差距缩小

15.

近年来,80后作家的 青春文学 和魔幻小说兴起,网络艺术风起云涌,丰富着当下文艺创作的题材、方法和传播途径。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

A.网络主导文艺创作B.传统文学已趋向衰落C.文艺创作趋向成熟D.文艺创作走向大众化

16.

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公民大会上, 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 。这反映出雅典(  )

A.民主参与的广泛性B.权力争夺的激烈性C.政治权力的分散性D.公民参政的平等性

17.

在哥伦布之前的航海活动,大多为沿着大海沿岸的短途航行.哥伦布西航之后,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组成探险船队.去探知辽阔的海域。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是(  )

A.欧洲人传统观念的改变B.西欧人对外殖民的开展C.欧洲与世界联系的加强D.欧洲国家间的殖民争斗

18.

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 古典文化传统 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比较保守B.传统文艺内容丰富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D.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19.

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 约定性的宪法 ,不乏 现代民主政治 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

A.赋予人民选举权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C.限制了皇帝权力D.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20.

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巴黎公社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公社工作效率B.保持政府良好形象C.获取广大民众支持D.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21.

在相对论创立之初,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爱因斯坦也因此遭受过无数的责难与屈辱。这主要是因为相对论(  )

A.创立者声名不显B.超越多数人认知C.没有形成系统性D.与经典力学相悖

22.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材料中的 新思路 主要是(  )

A.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B.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23.

图3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源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

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B.政府疏于救济工作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D.新政取得较好效果

24.

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部分的章节超过了政治部分,此后的各次首脑会议,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并为此专门发表宣言。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政治奋斗目标已趋向完成B.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C.遭到超级大国的分裂破坏D.逐步背离了其成立初期的宗旨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 安居乐业 。农民得以安居乐业, 盛世 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 揭竿而起 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 圣君 贤臣 们很早就提出 知人 安民 ,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并有 修己以安百姓 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 民为邦本 民贵君轻 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 仁政 王道 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 新民本 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 新民本 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 新民本 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4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主和派 投降派 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

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 一盘散沙、四分五裂 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 北进 攻打苏联或 南进 太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欧盟是全球最为成熟、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城经济一体化组织,经历了长期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联合,走向统一。欧洲联合思想萌发于中世纪。长年的战争使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和睦统一的欧洲。据说最早系统提出欧洲联合思想的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随后,卢俊、伏尔泰和康德也提出过欧洲统一的设想。但直到19世纪,欧洲联合还只是梦想。到了20世纪,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炮火的摧残和创伤。欧洲领导人从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只有走向联合才能长时间避免战争,只有统一才能享受太平,于是有了欧洲一体化。

——摘编自赵晓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深化与扩展,铸成了当今世界上一体化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政治影响力最大的区域合作集团。欧洲一体化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政策的确立与实施、成员的培育与吸收走过了艰辛、崎岖的道路,经历了众多重大事件。罗马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第五次扩员是前进路程上的三块里程碑,标示一体化进展从以共同经济政策为主的组织提升到具有经济、政治与安全功能的联盟,再从次地区组奴扩充为泛大陆集团的三大阶段。

——摘编自邢骅《欧洲一体化风雨兼程五十载》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及特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对欧洲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界定英国何时崛起为大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克伦威尔时期本应被视为英国崛起的开端,这不仅在于英吉利共和国实际取得的成就,更在于 克伦威尔触摸到了一个更深远更持久的国家强盛概念的奥秘 。然而,英吉利共和国的强大最多只能被看作英国崛起为大国的序幕而非其正式的开端。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或许正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英法两国经济实力对比不利于英国以及工业革命迅速扭转这种对比的事实,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强调工业革命对于英国崛起的关健作用。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棍起的历史逻辑》

结合近代英国史实,运用材料中的有关观点,对近代英国的崛起问题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