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1.2017届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7 浏览数:138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藏于山东曲阜孔府的《孔子讲学图》,是明前期作品。图绘孔子端坐讲学,群弟子或受教,或侍立,或沿山路前往,并绘山石树木等。此画布局严谨,线条精细,人物众多,形神俱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  )

A.明代的绘画艺术B.明代书院讲学之风C.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D.孔子 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

2.

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D.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

3.

魏晋时期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4.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言论(  )

A.主张格物致知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强调 心外无理 D.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5.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

6.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贼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这一宣言(  )
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③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个纲领(  )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放弃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C.表明了抗战初期政府积极抗日的决心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

下图是欧洲 画圣 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B.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C.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D.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9.

曾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 人性黑暗 的认识,《1787年宪法》(  )

A.推行两党制B.建立中央集权制C.实行三权分立D.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10.

《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他的画)却表明: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已也罢。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含义。……(正如画家所述) 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 据此判断该画家作品的风格是(  )

A.现实主义流派B.浪漫主义流派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

11.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主要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1.0(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工业2.0(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工业3.0(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D.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12.

世界某个组织类似于合作社形式的金融机构,成员国加入时需存入一笔认缴款,份额多少由其经济地位决定。该组织用各成员国缴纳本金组成基金库,向遇到金融困境的成员国提供国际收支融资,帮助会员国暂渡难关,并实施经济调整和改革。该组织成立之初的宗旨是(  )

A.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B.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C.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D.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二、材料阅读

13.

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4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 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 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的理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3分)

14.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 中体西用 宗旨下起步的。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 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 中体西用 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 中体西用 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中体西用 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4分)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 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是如何冲击 中体西用 的宗旨的?(6分)

15.

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战后初期至60年代末,美国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充分发挥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大力刺激经济的增长……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经济的机构,通过立法手段将政府经济干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争夺世界霸权,政府将经济与军事生产相结合,庞大的军工生产和军事开支成了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的经常化的手段之一。

——陆月娟《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1980年竞选胜利的里根,身边聚集了一批经济顾问,有弗里德曼、格林斯潘、拉弗、里斯顿、麦克拉肯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经济学家。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6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

——赫伯特·斯坦《总统经济学》

材料三 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既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创新,人们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就是把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综合在一起。

——刘绪贻《新凯恩斯主义对美国经济的现实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践行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措施与效果。(4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经济政策取得显著成就的时代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分)

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 ,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 ,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 ,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旨在以 中夏正统 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3分)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3分)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4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近代科学之父牛顿对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性从上帝重新回归到人本身。但文艺复兴时代的 人性 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自然本性。……到17、18世纪,英国知识界围绕三个重大思想主题而进行知识体系创新,牛顿和洛克生逢其时,用三部经典著作从三个不同领域共同诠释了理性的本质,成为英国近代知识体系创新的集大成者……

——摘编自邓云清《思想的时代——牛顿、洛克的思想及其生成》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花费18个月时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书中全部的论述都以命题形式给出,每一个命题都给出证明或求解,所有的求证求解都是完全数学化的,必要时附加推论,而每一个推论又都有证明或求解。只是在牛顿认为某个问题在哲学上有特殊意义时,他才加上一个附注,对问题加以解释或进一步推广。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

材料三 人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 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文化两个角度,分析17、18世纪英国知识界进行知识体系创新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特点,材料体现了牛顿哪些优秀品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科学与思想解放的关系。(3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