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1.2017届 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0 浏览数:168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 公天下 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2.

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又认为 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 该思想属于(  )

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

3.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

4.

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

职业

所占比重

职业

所占比重

注释

农业

01%

交通运输

125%

专门事业: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

杂类: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

工业

183%

政府市政机关

07%

现代商业

164%

演员、运动员

03%

专门事业

13%

杂类

553%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

5.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 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 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 上古——中古——近古 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

A.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6.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7.

下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  )

A.①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①是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

二、开放性试题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 野蛮人 。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 一事成功百事顺 ,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 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 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三、材料阅读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829年,杰克逊入主白宫,开始实行 分赃制 。其特点是:甲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
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 彭德尔顿法 。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 彭德尔顿法 分赃制 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彭德尔顿法 的作用。(6分)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荀子有著作传世。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
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 胜人之道 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 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 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