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9.2017届 四川省巴蜀高三黄金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0 浏览数:100

一、单选题

1.

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 是确定待遇的标准; 指职位,如 大学士 等;而 差遣 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利。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  )

A.防止官员权力膨胀B.明确官员的职责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

2.

《徽州府志》载: 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据此可知(  )

A.徽商的形成多属于生存所迫B.徽商以技艺换粮的灵活性C.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D.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

3.

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

4.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 仁术 ,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 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5.

下面是晚清洋货进口额波动图(单位:海关两)这反映出(  )

A.自然经济快速解体B.香港和上海经济深受西方影响C.民族工业发展缓慢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6.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 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 这表明该学者(  )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7.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 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 。这反映出(  )

A.实业救国 思潮深入人心B.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C.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D.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

8.

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时,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样做有助于(  )

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B.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9.

2004年5月,针对陈水扁连任台湾 总统 的严峻形势,大陆发表严正声明,对台独势力发出警告,并首次提出了 共谋两岸和平发展 的概念。这反映出(  )

A.进一步完善 和平统一 方针B.改变了对台独的一味包容C.对台湾方针政策开始理性化D.始终坚持 和平统一 方针

二、材料阅读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 周郑交质 ②。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 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 射中王肩 ③,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 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①。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 求赙 (要财物助丧)、 求车 求金 ①。

——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 张岂之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 爱人 ,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 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子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