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6.2017届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考试大纲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60

一、单选题

1.

春秋末年,社会结构已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形成了士、农、工、商 四民 。该变动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

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B.贵贱等级的界限渐趋崩溃C.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D.官府控制工商局面被打破

2.

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国古代,除武则天(624—705)一例之外,从未有女性称帝者,偶有女后专权,则被视作异常,遭到朝野非议和史家抨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B.宗法伦理观念根深蒂固C.皇权至上的不可僭越D.儒家忠君思想源远流长

3.

鉴于唐末五代的乱象,北宋统治者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由此完成了制度设计。北宋制度设计(  )

A.分化兵权铲除了割据基础B.分化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C.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D.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4.

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

乾隆四十年1775

数量

不超过20万石

30万石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5.

1872—1890年,洋纱在华销售几乎每年都在跌价,最低时曾下跌1/3以上;洋布在华销售跌价的程度比洋纱更甚,但洋布进口增加不如洋纱迅速。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B.传统手工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C.大量利用进口洋纱发展机器纺织业D.土布比洋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6.

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对垒的文化论争中,陈独秀认为中西文化不同,宣扬 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 ;杜亚泉则提出:不要把科学视为 信条 ,主张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论争中的共同点是(  )

A.认为西方文化出现认同危机B.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C.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

7.

下面是 1937—1945年国民政府财政赤字示意图(单位:百万法币)”。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国民政府(  )
<!--StartFragment -->
 

A.陆续失守沿海城市和富庶地区所致B.持续剧烈的通货膨胀局面长期存在C.失去稳定政权的财政能力和经济基础D.完全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活动

8.

1955年3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道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年7月,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年底,他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写的按语和序言,回顾了他态度的变化。毛泽东 态度的变化 是指(  )

A.加速发展农村生产合作社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加快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D.迅速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9.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因特定行为侵害他人时,应支付赎罪金,一方面作为刑罚,另一方面用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

A.限制贵族特权B.蕴含私权观念C.保护平民利益D.维护商品经济

10.

法国史学家瑟诺博斯称: 这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但是它是唯一经久的宪法;法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这还是第一次。 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

A.保王派力主赋予总统一定的权力B.共和派无奈地接受了君主制C.各派以对抗的方法开展制宪工作D.制宪过程中出现制度性妥协

11.

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 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象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 。这一现象表明(  )

A.科学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B.科学进步决定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D.工业革命受科学进步的影响较大

12.

二战后初期,冷战在愈演愈烈地进行数年之后,到1953年开始减弱。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朝鲜战争和平协议已经签订B.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成功实施C.美苏两极格局已经正式确立D.美苏对外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 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 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 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12分)
(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各国完全失业工人比重(%)

国别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89个月

德国

奥地利

加拿大

美国

英国

132

——

57

120

82

222

——

111

210

118

343

303

168

260

167

438

248

220

320

176

447

268

233

250

165

                                                                                                                                  ——摘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的制度。在朝廷分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朝廷的五省中,秘书省职掌较闲,内侍省全是宦官,并不重要。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事无不总,是一个执行各种政令的机构。门下省置纳言二人。内史省置内史令二人。三省长官共同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政,担任宰相的职务。
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因而造成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的情形。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时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时行政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宣布实行 封锁 ,禁止舰船将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并要求苏联撤走战略性导弹。但是,他没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罗政权,也没有要求拆除古巴的防预性导弹。当开往古巴的苏联船只改变航线时,当美国确信苏联油船未带进攻性武器而允许它继续前进时,很明显,这两个国家都不想打仗。最后,10月28日,赫鲁晓夫宣布,他已下令将苏联导弹撤出古巴。
材料二 1963年8月5日,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一条约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它们也都签署了这一条约。1968年初夏,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核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这一条约于1970年3月5日开始生效,到这时已有47个国家签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国际背景,概括美苏两国应对该危机的共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应对危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冯桂芬1861年著《校邠庐抗议》,论中国自处之道。他说: 今既和议,宜一于和。 ……以军旅论,中国之不如人者,为船坚炮利,应设特科以奖才能。通商各口设船炮局, 聘夷人数名,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以授众匠。……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 曾国藩指为 多难见之施行,然自是名儒之论 。李鸿章仍据以劝说恭亲王。……继京师同文馆而成立的为上海 广方言馆 ,冯桂芬首发其议。他说上海、广州为洋人总汇,洋务亦为国家招携怀远大政,应为读书明理之人所共能,不仅有稗交涉,且可培养端人正士,究习西学,多译西书。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1861年,因出入过 夷场 而早识时务的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大概是最先思考用西学辅接中学的人,在这里,取彼之长和守护旧物的意思是同样明显的。继之,身处中西交际之局的李鸿章、郭嵩焘、薛福成也先后以不同的言词表达了同样的见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概括冯桂芬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张加以评价。(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