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1.2017届 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73

一、单选题

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2.

汉武帝 独尊儒术 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唐文化多元共荣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C.君权的极度强化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3.

在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墟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以及墟、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

A.专业性市镇广泛兴起B.商业开始突破空间限制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D.城乡市场分散管理混乱

4.

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5.

读下图,可以推知1849—1903年的中国(  )

A.列强在华投资大幅增长B.近代化经济成分增长明显C.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D.政府已全面放弃重农抑商

6.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其主要意图是(  )

A.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B.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C.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D.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7.

红一方面军从中央根据地出发时有86000人,一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最终虽仅有7000人到达陕北,但仍宣告了长征伟大战略转移的胜利。这一胜利表明(  )

A.坚定理想信念是成功的支柱B.党内根除了 倾错误C.党的工作重心暂时转入城市D.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

8.

一五 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有56个安排在东北。国家对东北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投资额的44.3%。从工业化的现实需要来看,当时重点布局东北(  )

A.适应了战后全球化和引资需要B.巩固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C.有利于尽快建立基础工业体系D.实现了工业布局合理规划

9.

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

A.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B.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C.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D.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10.

光荣革命后,辉格党长期掌权,却不对已有制度作任何变动。法学家布莱克斯通(1723—1780)也认为英国政治 几乎就是完美无缺,只有其拥有者的愚蠢与过失才可能丢失或摧毁它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立宪政治已经完善B.缺乏社会变革动力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政治倾向日益保守

11.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和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总统兼任军队最高统帅,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总统权力不受任何制约B.国会权力居于弱势地位C.用法律规范总统的权力D.联邦中央完全控制地方

12.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 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 ,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

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B.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C.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D.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相比,新中国70年代末以来在法制建设上有哪些新变化。(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熟读古代典籍。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阅读《西国近事汇编》等介绍西学知识的书刊,并游历香港。后参加顺天乡试失败,南归途中大购西书,认真研读,初步形成了维新思想体系。中法战争失败后,要求变法图强,进行宣传活动。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14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连续发表《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翻译《天演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缓和社会矛盾,1712年康熙颁发谕旨,把康熙五十年(1711)政府所掌握的全国人丁和应征的丁银,基本加以固定,作为以后每年征收丁银的常额依据,之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一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能解决赋役负担偏枯不均的问题。雍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赋役改革,推行摊丁入亩。雍正元年(1723),按 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 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的原则在直隶试点,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第二年 造册征收,(在直隶全省)通省计摊,统为核算 。接着,除山西等少数省外,相继全国推行。至雍正七年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自此, 一省之内,(亦)则例各殊 的徭役形式 始归划一 , 故有人称“(摊丁入亩)一举而数善备焉。

——摘编自冯元魁《论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时赋役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推行赋役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0年5月,德军入侵法国等西欧国家,6月,法国投降。日本国内 不要误了公共汽车 的呼声高涨。7月,日本政府制定《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制定了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方针和政策。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对此,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泰国、马来亚、菲律宾、缅甸、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等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的许多岛屿。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制定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政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述评】(15分)
材料 王艮(1483—1541),江苏泰州人,他出身灶户,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曾师从王阳明。到晚年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提出了 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 的命题,认为一物有本有末,而吾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就是要认识和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因此他主张 修身立本 ,以此完善自我;强调 尊身 、爱身和保身,方能人己平等和爱人。他认为 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 百姓日用即是道 ,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因此 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 。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明中叶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 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 ,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王艮也因 非名教之所能羁络 而被李贽称之为 真英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王艮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发展。(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艮思想及泰州学派产生的背景和影响。(11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