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9. 广东省佛山市2017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65

一、单选题

1.

史书记载: 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 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

A.秦 焚书坑儒 不足信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2.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宦官田全操凭借辟仗使之权,强征休祥坊民的地课。坊民300余人聚集抗议,后又与田全操手下的吏卒发生殴斗,事件以坊民获胜而告终。这表明当时(  )

A.城市平民经济实力和自信心增强B.市民力量增强能够左右政局发展C.传统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D.晚唐宦官专权受到民众有效制约

3.

朱元璋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 慎固边防,翼卫王室 。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燕王朱棣以 靖难 为由起兵,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这说明(  )

A.朱棣比朱允炆更得人心B.分封制解除了边患导致了内忧C.分封建制仍然威胁皇权D.宗法制对皇位继承制没有影响

4.

有历史学者说: 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 该学者强调(  )

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B.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

5.

1876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商部奏准《出洋赛会章程》共20条,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这表明清政府(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放宽民间设厂限制C.积极扩大对外贸易D.努力垄断对外贸易

6.

五四 以前中国农业合作运动已具萌芽,至20世纪20年代,其鼓吹与试验者日见增多。1927年国民党中常会作出决议,在全国推广农业合作运动。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向社会化生产经营发展的趋势B.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追求C.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为集体经济发展奠基D.社会主义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7.

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  )

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8.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B.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D.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9.

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整理编辑罗马法,编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法理汇要》50卷,《法理总纲》4卷,再加上后来的《新律》,统称《民法大全》。由此可知(  )

A.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B.万民法得以进一步完善C.罗马法的内容得以保存D.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10.

1492年,哥伦布船队经过3个月的远洋航行,于同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此后,达伽马于1498年开通了到印度的新航线,麦哲伦船队于1519—1522年实现了环球航行。这说明哥伦布发现美洲(  )

A.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B.加速了美洲的开发发展C.是一种殖民掠夺活动D.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11.

1878年,德意志帝国通过《反社会党人非常法》,规定:一切旨在推翻 现存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而从事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活动均予禁止。1883—1889年间,又先后颁行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伤害保险法》、《伤残老年保险法》。这表明德国(  )

A.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采取两面手段遏制工人运动C.政府主导法制化建设D.社会主义运动推动法制化

12.

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从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运动仅在1937—1938年间就有200多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高中级军官。这说明(  )

A.斯大林模式利弊己被认识B.大肃反促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C.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D.斯大林模式对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 归附 的少数民族人口达 八百七十余万口 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 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入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13分)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12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1956年毛泽东著《论十大关系》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 看世界 的角度,拟一个具体的标题,进行阐述。(要求:标题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渔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 相地而衰征 均地分力 ,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 与之分货 ,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 官山海 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 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 ,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归国家。还提出 通轻重之权 轻重敛散以时 ,即根据物资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编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9分)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6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自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以来,苏联政府数次呼吁英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参战后,于1942年4月初步制订出由法国海岸登陆直接进攻欧洲的计划,这也是美国传统的正面进攻战略思想的反映。丘吉尔政府最初强调无力单独开辟第二战场,当战局转折后,丘吉尔成为开辟第二战场的积极倡导者,但他极力主张经由英国殖民势力控制的北非和地中海登陆意大利,在南欧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盟军开展了登陆北非和西西里岛的军事行动。
1943—1944年,苏联在东线转入大规模反攻,英美在南欧与德意军队作战陷入胶着状态,英美开始加紧准备在法国大西洋沿岸登陆的 霸王行动 。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到8月底战役结束,共登陆超过300万军队,德军损失11.3万人,坦克1000多辆,飞机3500多架。

——摘编自曲培洛等《浅论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作用》

(1)根据材料,概述第二战场形成的过程。 (6分)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战场选址变化的原因和诺曼底登陆的意义。(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84年对于晚清中国来说是多事之秋,在中法马尾之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殆尽;年末,洋务重臣张树声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在临终之际上奏朝廷: 近岁以来,士大夫渐明外交,言洋务筹海防,中外同声矣。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教育文化远逊中华,然驯至富强,俱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重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是恃欤?……圣人万物为师,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中外臣工同心图治,勿以游移而误事,勿以浮议而隳功,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尊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引编自《张靖达公奏议》

(1)根据材料,概括张树声奏折中的主要观点。(9分)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张树声的主要观点。(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