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6.2017届 湖北省黄冈市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553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 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 必问其名 ,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B.冲击了世卿世爵制度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2.

1061年,苏轼考取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进士。但是,后来他感叹道: 当年……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 直言极谏 了。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 对于此事的下列解读,比较准确的是(  )

A.科举考试方式有所创新B.直言 需符合上级意图C.读书人并没有得到重用D.科举考试科目种类繁多

3.

下图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局部)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  )

A.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B.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C.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4.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岁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和官业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通过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  )

A.西方列强的掠夺B.财政收入的减少C.自然经济的解体D.中外贸易的扩大

5.

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 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 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目的具有复杂性B.过程具有曲折性C.内容具有广泛性D.启迪了民族意识

6.

1937年3月,国民政府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明确规定: 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用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 这份作战计划(  )

A.为即将爆发的抗战作了充分准备B.证明西安事变收到了预期的效果C.明确指出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D.认识到抗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争

7.

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物价指数

1978

36452亿元

38100

100

1980

45456亿元

46300

1072

1985

90160亿元

85800

1232

上表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

A.严重的经济匮乏初步缓解B.经济增长为物价上升抵消C.人民基本实现了共同富裕D.改革现有的体制任务紧迫

8.

在智者运动中, 智者 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是较为一致的。 智者运动 的兴起,主要得益于(  )

A.政治民主B.经济发达C.学术浓郁D.思想独立

9.

马丁·路德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教皇和教会没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信仰即可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做中介,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等等。这些主张(  )

A.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B.巩固了文艺复兴的成果C.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表达了民主政治的理念

10.

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

A.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B.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C.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D.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11.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 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 张军认为凯恩斯主义(  )

A.遭到众多国家的抵制B.刺激经济具有时效性C.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D.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

12.

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消失的足迹》,人们将其比作现代版的《桃花源记》: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境地往往都与 隔绝,模拟远古,物质简朴,人情融融,都受到 外界 临近的威胁,并在这威胁到来之前彻底消失。据此可知,《消失的足迹》应属于(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黑色幽默 D.魔幻现实主义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1405年到1422年,郑和已经完成了六次 下西洋 的航海活动,有众多的发现,并且将所经历地区的地理、物产、风土人情作了十分详细的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病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仁宗认为下 西洋 劳民伤财 ,听信了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建议,曾一度 罢西洋宝船 ,废止此项活动,甚至连所存的有关档案资料,也予以焚毁。直至宣宗六年(1431年)十一月,才得以实现第七次下西洋。到达了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归来时已是宣宗八年七月初七日……宣宗九年,郑和病逝。就在这一年,其副使王景弘又组织了第八次 下西洋 的活动,但其声势和规模都远不及前七次了,下西洋活动接近尾声。

——摘编自李楠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哥伦布多次航行到达美洲,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因为他的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来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所以西班牙人大骂他是 江湖骗子 。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 航海司令 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西班牙人也开始在美洲大规模殖民、发展贸易、开采矿产……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明政府停止下西洋活动的原因,并就下西洋活动的停止谈谈你的看法。(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与郑和航行的共同点,(6分)并分析两人航海结果不同的原因。(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200年来,欧洲的学术研究兴盛,对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继承。研究出的名理、公例等成果很多。回顾我们的历史,很多成果都比他们早,这不是附会夸大自己。我可以举几个铁证来证实这一点。西方最突出的科学成就,名、数、质、力(哲学、数学、化学、物理)。我们的《易》就是名、数为经,质、力为纬,合起来就是《易》。宇宙之内,质、力相互作用,没有质就无法体现力,没有力,质也无法运动、力就是乾,质就是坤。举个例子来说明印证:西方人说,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运动的轨道如果是绝对平直,那么物体运动的速度必然是均匀的。这是古人所没有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出来之后,天文学取得长足发展,西方人从中受益。但是我们的《易》早就讲过 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这些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即使是巧合,他们坚持说是自己的发明发现,但是我们中国都要比他们早,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他们学习我们的东西。可是这样也改变不了我们落后的事实,也没有必要来掩耳盗铃、古人开创了学术学说,可惜我们的后人没有进一步的继承发扬,古人规划了大的方面,后人没有进一步充实完善。这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学无术、不开化造成的后果。祖先圣明,可是子孙后代愚昧无知,又能怎么办呢?

——编译自严复译著《天演论·自序》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严复与他的西学介绍 严复与他的译著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的状况,出现了 资费日多 租调岁减 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 上考课 (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8分)
(2)简要分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7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历时20年的越南战争,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

起止时间

战争概况

第一阶段

19551960

南越吴廷艳集团对北越胡志明集团发动控共灭共战役,越南处于南北内战状态。

第二阶段

19611964

美国介入。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军队,以游击战对付北越的游击战。

第三阶段

19651968

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美国直接派出的参战人员达到50万人。

第四阶段

19691973

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19731月,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

第五阶段

19731975

1975年越南人发动总进攻,打垮南越政权, 成了南北统一。越南战争结束。

材料二 越南战争的两幅照片
(1)根据材料一,说明越南战争的发展历程。(9分)
(2)结合材料二,简析越南战争的历史影响。(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程荫南(1869—1937年),湖北人。1902—1905年、1911—1915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后修习普通科和法律。在日本期间,他先后翻译或写作了《新式数学教科书》《数学问题解式》等系列数学著作,在国内数学界享有盛誉。民国初年,当选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佥事、湖北省参议员等职,但是由于他痛恨当时的官场腐败和军阀统治,所以基本上没有履职,过上隐居生活。1937年,听到日本侵华的消息,忧忿而死。
隐居家乡期间,他于1919年纂修了家谱。在 自序 中写道: 自欧化东渐以来,少年……奢谈国家主义,鄙弃家族制度……举数千年遗传之国性,一蹴推翻之,不知西人虽无家族之制而其所谓民族主义膨胀于各地者,亦家族主义之蜕化而扩充之也。见在民国更新,合五大民族倡言同胞,亦西人民族主义之意……”
(1)程荫南的历史活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简要分析程荫南主要历史活动的历史背景。(9分)
(2)简要评价程荫南在家谱 自序 中的主要观点。(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