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5.2017届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5 浏览数:182

一、单选题

1.

《左传·定公四年》载: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  )

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2.

孔子主张 对鬼神敬而远之 ,荀子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倡导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遵循 天命观 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

3.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 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  )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4.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 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5.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 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 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 新约 (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使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

6.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 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7.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

A.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B.首创了 战时经济体制 C.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D.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8.

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 此次战役(  )

A.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B.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D.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

9.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 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10.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B.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D.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11.

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B.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C.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D.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12.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C.贯彻了 科教兴国 的战略D.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13.

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 故意杀害他人 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 ,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14.

他们提出 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 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 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 他们 (  )

A.倡导 人是万物的尺度 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C.以 人性 反对 神性 D.描绘未来社会的 政治蓝图

15.

1624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 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6.

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B.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C.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D.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17.

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 此次武装起义(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18.

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

内容

1982财年

1983财年

1984财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遵循自由放任,推广 新经济 B.加强宏观调控,缓解 经济滞胀 C.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D.减少政府干预,缩小 福利国家

19.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B.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C.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20.

他们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以感情指导艺术和生活,厌弃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崇高,把自然看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 下列文学作品符合此风格的是(  )

二、材料阅读

21.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4分)

22.

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 夷性犬养 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 夷狄 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 天朝 ,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 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 保存国粹 ,一是 醉心欧化 ……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 夷狄 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 自居天朝 醉心欧化 的主要因素。(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3.

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反全球化也相伴而生。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摘编自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5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 这一主题,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四、材料阅读

24.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材料二 王安石奉 富民 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 富国强兵 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 富国 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3分)
(2)材料二认为 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 富国 因子的变法措施。(5分)
(3)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本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2分)

25.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世界人物史册上,牛顿总是毫无意外地名列前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摘编自刘畅《基于历史解释的牛顿再认识》

材料二 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在一定时期内,使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些中心概念和发展方向发生了确实是极富创造性的转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牛顿从来都没有把物质世界完全的与上帝分开,他也从来没有把玄妙、神秘的色彩从他对自然的认识中完全肃清,他毕生都在找寻并信仰上帝的秩序和理性。牛顿是自然神论的重要代表,这一定程度上把牛顿从对宗教的信仰引向了对理性的崇拜,使他的思想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对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刘畅《基于历史解释的牛顿再认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的力学成就。举例说明 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牛顿科学成就在思想领域引发的深刻影响。(4分)
(3)牛顿一生行走在科学和神学两大殿堂之中。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关系?(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