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9.2017届 湖北省荆门市高三元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6 浏览数:143

一、单选题

1.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 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 。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B.是否正视纲常伦理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D.是否重视法律的公平公正

2.

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B.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3.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点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点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  )

A.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制措施。1948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B.意识形态斗争加剧C.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二、材料阅读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 四民分业 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 上计 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秦朝时,将户籍制度统一起来,按不同情况区分了不同的户籍,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的擅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作为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成文法典的公开而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西汉时期,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且按一家一户的原则来登记和管理户口,开始实行户赋和口赋相结合的算赋和征赋制度。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止了旧的户籍制度,建立了新的户籍管理制度。1951年,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制订的全国城市户口管理法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及居住、迁徙之自由。195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此时的户籍制度还是以人口统计为主。随着肃反、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政府开始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规章、条例,户籍制度日渐形成城乡有别的二元结构。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这种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由此带来社会权益和保障的不同,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由此正式确立。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户籍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016年9月19日,中国大陆31个省份全部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部分地区放宽落户条件。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并分析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当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其意义。(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从世界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恰恰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摘编自《美国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以来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有关 世界文明 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