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2.2016—2017学年度 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5 浏览数:393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商鞅也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这表明(  )

A.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相同B.儒家思想适应时代需要C.儒法思想有走向融合的趋势D.法家思想不能自成一派

2.

西汉经学,多传自荀子,西汉人著作,如大小戴《礼记》、《史记》等多采荀子之言。这表明西汉时期(  )

A.治国理念偏重礼法并用B.孔子思想因焚书而断绝C.儒学发展背离先秦方向D.荀子被视为儒学创始人

3.

草民在求平安、问吉凶祸福时找不到孔子,转而到庙宇道观烧香祈祷。这一现象迫使儒学(  )

A.开始走向神学化B.吸收佛老思想C.失去其正统地位D.放弃现世关怀

4.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内地的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这表明印刷术(  )

A.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繁荣B.仅在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C.不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D.阻碍了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5.

某文学作品在描述三国时期战争情形时说: 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 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B.该文学作品成书于火药发明之后C.火药因战争需要而发明D.火药是造成战争伤亡的主要原因

6.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赋的地位演变(  )

A.是时代发展的需求B.由皇帝的好恶决定C.受朝代更替的影响D.因儒学兴衰而变化

7.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这一批评针对的是(  )

A.洋务运动B.维新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

晚清西学大规模的引入,遵循着一条 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的逻辑顺序,并由此逐步扩展、深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西学知识结构体系。能准确反映这一逻辑顺序的历史事件是(  )

A.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B.维新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9.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期间开始突破天朝上国观念B.学习西方科技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C.戊戌变法运动首先从湖南开始展开D.传统思想观念阻碍戊戌变法运动开展

10.

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 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 实为世界进步之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李大钊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B.盲目追求西方文化C.倡导多元文化观念D.担忧西方文化冲击

11.

1924年,孙中山说: 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新三民主义是(  )

A.万不得已的权宜之策B.对旧三民主义的彻底抛弃C.改造中国的必然选择D.实现社会主义的最好办法

12.

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 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出现于(  )

A.1924年B.1927年C.1937年D.1945年

1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

A.文化大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B.集体协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唯一途径D.科学研究未受 倾思想影响

14.

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科目

周课时

学期总时数

马克思列宁主义

6

132

新民主主义论

1

22

中国革命史

2

22

经济地理

2

44

俄语

12

264

高等数学基础

2

44

体育

2

44

合计

27

594

该课程设置(  )

A.构建了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体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C.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D.推动了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性转变

15.

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这表明雅典(  )

A.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文思潮产生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C.民主政治已达到至臻完善程度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

16.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17.

启蒙运动期间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这反映了启蒙运动(  )

A.具有较强的公共性B.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C.仅局限于知识分子D.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同行交流

18.

卢梭认为 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

A.天赋人权学说B.社会契约理论C.分权制衡思想D.人民主权学说

19.

伏尔泰说: 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这里伏尔泰(  )

A.反对宗教信仰B.倡导因信称义C.主张教随国定D.强调信仰自由

20.

光荣革命 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这个人是(  )

A.洛克B.牛顿C.达尔文D.爱因斯坦

21.

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但并没有急忙发表,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  )

A.前人已经阐述相同思想B.进化论存在理论缺陷C.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D.理论未得到教会认可

22.

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 ,强调 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 。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文学流派是(  )

A.浪漫主义文学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C.现代主义文学D.社会主义现实文学

二、材料阅读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王守仁是弘治时进士,历官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受封为新建伯,谥文成,从祀孔庙。他一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面对社会危机,深感于 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 ,已到了 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 ,所以决心要寻求一种能使天下事势 起死回生 的良方。他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只作为饵名钓誉之阶,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提出与朱熹理学相对立的主观唯心论的理论,著成《传习录》、《大学问》。继承和发挥陆九渊的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的观点,说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是人心发生的意念活动的结果,没有心就没有客观事物,所以心是宇宙的本体,是第一位的,从而形成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和心学体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路德是神学博士,威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威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事实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 义人必因信得生 ;《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相信耶稣,就可以得救;还有基督教义的平等精神。他顿觉彻悟,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此后他开始倡导 因信称义 ,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这就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王守仁和路德思想产生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思想的相似之处和不同本质。(10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籍贯

思想主张

黄宗羲

浙江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江苏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湖南

循天下之公

康有为

广东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梁启超

广东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

福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

广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英国著名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年)认为:人类在产生国家以前过着 自然状态 的生活,那时,人们不受任何政治禁令的约束,享有完全的自由自主的 自然权利 ,后来自愿互订契约而形成社会,产生国家,出现了政治统治。……人之初性本恶,人生来就是自私和损人利己的,被相互侵害的渴望支配着,因而在 自然状态 下,人与人之间经常 相互攻杀 ,出于 理性 ,人们要求摆脱这种难以容忍的敌峙,必须寻求和平;为此,人们才相互间缔立契约以求 自保和自全 ;为了要使缔约者履行所约,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能 临于其上,威之以刑 的绝对权威,这样才可使缔约者 自制以相安 ,否则就会 团体瓦解,而互战又起 ,人们将再度陷入由于 性恶 而导致的 相互攻杀 无政府状态 。……因为处于过渡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霍布斯的国家主权新思潮不能不含有封建世界观的因素。

——摘编自顾学杰《霍布斯的国家观与十七世纪英国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霍布斯的国家观。(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霍布斯的国家观。(9 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