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1.2017年1月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5 浏览数:127

一、单选题

1.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 国家的 国民的 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

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C.打着 国民幸福 旗号的特权政治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2.

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这段话的 是指(  )

A.孔子的《论语》B.孔孟之道C.宋明理学D.民本思想

3.

表2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表2 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

年份

纪事

《申报》

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中央日报》

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

《新民日报》

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

《救亡情报》

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4.

对于中国近代的 租界 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 租界 国中之国 ,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

A.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B.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C.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D.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5.

表3是1928—1930年 南京国民政府岁出总额与部分支出比率 (部分)(数据整理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此表说明(  )

时间

岁出总额

万元

军费支出占百分比

债务支出占百分比

经济建设支出占百分比

教育支出占百分比

1928

49700

497

333

06

15

1929

61875

429

334

04

26

1930

71200

438

39

02

20

表3

A.国民政府关注民众生活高度重视教育B.巨额债务支出反映国民政府的性质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导致债务支出比重上升D.国民政府重心在于排除异己稳定政局

6.

朱汉国教授指出: 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为团结国民进行抗争提出的一个政治概念。 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但最终为全体中国人所接受是在(  )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大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7.

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指出,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为了后来居上,毛泽东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失误,出现这些失误从本质上是(  )

A.照搬苏联模式B.超越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违背了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的经济建设方针

8.

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 权利 概念首先形成于罗马法。学者们认为,罗马法中的“Jus”虽然具有 多重含义,包括法律、正义、义务等,但它仍然是现代权利概念的真正起点或直接来源,是个人权利概念第一个正式的表述形式。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罗马法强调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B.罗马法注重对于个人正当权利的保护
C.罗马法中的 权利 一词古今内涵一致D.罗马法关于 权利 的定义影响深远

9.

托克维尔说: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商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B.光荣革命 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C.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间上的延伸D.英国的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10.

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反映了人类对全球问题的关注,从表4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类关注的主题主要是(  )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

明日新世界

1990

人类与自然

1958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

无污染的进步

2015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表4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A.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B.关注人类和平、和谐C.人与自然的关系D.科技作用的两重性

二、材料阅读

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启动以后,丘吉尔、艾登等保守党领导层持既不支持,亦不反对的 旁观 政策。他们认为参加欧洲一体化运动将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不利于英国国内社会经济的重建。当时英国牢牢地控制着英联邦,占有着英联邦市场中的贸易优势地位,维持着世界大国的形象。英国与美国建立了特殊关系,使英国在世界事务中仍具有影响力。在经济上英国相对繁荣,领先于欧洲国家,参加欧洲经济共同体与否,对英国经济也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议会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政策与措施》

材料二 后来的事态发展却迫使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欧洲。首先,英国在60年代患上 英国病 , 经济情况十分不好,相比之下,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使英国的劣势日趋显著,英国事实上已经被排除在欧洲一体化以外,照此发展,英国将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其经济将承受更大的损失。其次,二战后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站在帝国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只会是一个幻影,对英国的经济无济于事。第三,战后的两极格局将英国与西方拴在一起,英国不得不重视它与西欧国家的关系,更多的卷入欧洲事务。最后,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抑制苏联,美国希望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英国要维持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就必须满足美国的愿望。为此,英国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很快受挫,直到1973年最终加入。但时至今日,英国仍是欧盟中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使人们常常记起:英国是一个岛国,又曾是一个帝国。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英国这一态度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态度转变的原因,并说明英国的加入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2.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表5 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请回答:
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10分)(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 铁幕 ,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纸币出现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9分)

1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 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学说的影响。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是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英)杰夫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 一战 爆发原因的认识,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9分)
(2)材料二作者又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你有何认识。(6分)

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
材料二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说明材料一中 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 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苏格拉底这一行为对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6分)
(2)西塞罗评价苏格拉底和司马迁评价孔子的视角有何不同,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两者评价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