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3962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 宗子 为中心,表示 尊祖 敬宗 。其目的是(  )

A.宣扬天无二日B.保证嫡长子地位C.强化尊祖敬宗D.维护家天下局面

2.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诉)于王。 孟子的主张是(  )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政在得民D.以礼治国

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返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材料反映出唐代(  )

A.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B.皇权与相权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C.三省互相牵制避免了宰相专权D.皇帝对军国大事拥有最终决策权

4.

表2为清代安徽徽州等府的田赋征收统计表,这反映出当时(  )

府别

县别

每亩征银

每亩征米

每亩征豆

徽州府

休宁县

0090

13

007

黔县

0093

16

008

宁国府

南陵县

0073

16

031

宁国县

0073

18

032

池州府

贵池县

0126

73

091

铜陵县

0116

79

097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A.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并存B.安徽田赋征收的标准相对偏高C.佃户的田赋负担有所减轻D.征收的实物在数量上超过银两

5.

当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 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 南方的张謇则因 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 而忧虑。他们的忧虑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实行共和政体时机尚不成熟B.南方与北方问的分歧无法弥合C.急需结束动乱稳定社会政局D.希望与英国合作共同对抗日本

6.

1926年,国民党通过议案,确定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纲之一是减少农民田租2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公布了《佃农保护法》,规定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40%。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7.5%。这说明当时的国民党(  )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保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C.赢得了全国农民的支持D.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7.

号称 四大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的这种所谓 大民主 ,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并曾于1975年首次登上了宪法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 权利 ,最后在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

A.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B.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C.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8.

1973年,周恩来说: 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台湾投资。 同年,陈云提出: 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 。这些主张(  )

A.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B.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C.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D.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

9.

公元前487年,执政官不再经过选举,而是由抽签产生,但只准第一、二等级任执政官的限制仍然有效。到公元前457年,公民大会决定可让第三等级公民任执政官,后来又扩大到第四等级,并一律由抽签产生。当时,这种做法(  )

A.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B.为公民提供了广泛平等的参政机会C.有利于废除长期实行的财产等级制D.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10.

法国大革命后,高利贷资本进一步发展,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19世纪中叶成立的几家大银行,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对外贷款等信贷投机活动。发达的高利贷资本对法国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垄断组织出现B.贫富分化加剧C.工业资本短缺D.海外市场扩大

11.

长期以来,不知有多少理想主义者都确信它是新时代的黎明。任何一场现代的社会运动和经济运动都没能像它那样,让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们坚信,这就是解决各种社会弊病的良方 。这里的 最有可能是指(  )

A.新航路开辟B.光荣革命C.工业革命D.十月革命

12.

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 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 。这主要体现了(  )

A.苏联在社会生活等领域落后于美国B.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C.文化的影响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D.苏联难以抵挡美国的渗透面临解体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 启蒙运动 的桂冠赠予了它,但它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救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环在知识分子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摘编自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却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竟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因为解决一个比西方社会问题更严重,而国人又目光短浅,更具思想惰性的国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场运动充其量只是对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及那些与城市联系紧密的国人施行了精神洗礼,而对远离城市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挛也没有。

——摘编自冰云《陈独秀先生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功过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场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在 思想谱系 上的根本区别及两者在斗争目标和影响上的相同之处。(13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 商业革命 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 工业革命 呢?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 商业革命 工业革命 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曹操指责袁绍在冀州吏治败坏时说: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 取得冀州后,曹操特别强调 重豪强兼并之法 ,下令 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 。加王脩任魏郡太守, 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杨沛为长社长,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杀之,曹操 以为能 。司马芝为管长,豪族刘节为郡主薄,宾客千余家多不奉法,包庇宾客不服兵役,司马芝即以刘节为兵。满宠为许令,曹洪的宾客犯法,满宠依法治罪。曹洪向曹操求情。满宠知道后,未等曹操说话,就把曹洪的宾客杀掉了。曹操听到后,高兴地说: 当事不当尔邪?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在限制豪强势力方面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限制豪强势力的作用。(7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4年8月19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 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 当时战争刚开始,还看不出交战双方孰胜孰败;美国当时羽毛尚未丰满,还不足对交战双方产生影响;在传统上,美国对欧洲事务一贯采用孤立主义,90%的民众不愿把自己牵涉到大战中去;美国当时仅有26.4万常备军,在军事上远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到1917年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美国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一方,但也不希望德国因战败而被毁灭,以至英国过于强大。这一切,终于迫使美国在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成尔逊的口号是 以战制战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917年调整战争政策的原因。(8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出身于伦敦一个交易所经纪人家庭,14岁起跟随父亲从事交易所活动,25岁左右成为拥有百万英镑的大资产者。1799年,他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从此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第一篇论文《黄金的价格》,使他博得货币流通理论家的声誉。在其关于通货问题的论著中,他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尖锐批评了英格兰银行的政策,要求制止通货膨胀,恢复银行券的兑付。181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 比较利益 理论,认为英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大得多。因此,英国应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实现商品价值的增殖。1822年,他出版了《论对农业的保护》一书,抨击了政府禁止外国廉价谷物进口的关税政策。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他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的完成者。

——摘编自王榕雁、曾剑秋《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卫·李嘉图经济理论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卫·李嘉图经济理论产生的影响。(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