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2. 河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312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2.

陈寅恪说: 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 等字则在不避之列。 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3.

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

A.纸币贬值加速B.农民税负加重C.土地兼并严重D.自然经济解体

4.

有学者认为: 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5.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 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6.

下列对表1中数据(单位:万元)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手工业产值

占比重%

机器工业产值

占比重%

1920

550345.6

462058.6

83.96

88287

16.04

1933

653961.3

435343.7

66.57

218617.6

33.43

表1

A.机器生产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的地位B.手工业生产是近代中国工业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C.近代中国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归于手工业的发展D.近代中国社会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生产方式

7.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8.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 该规定(  )

A.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B.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C.促进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出现不足

9.

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B.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C.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D.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10.

在表面上看,今天的英国政治和中世纪的没有什么两样,仍然有国王、贵族和议会,某些古老的仪式依然存在,它没有美国和法国那样的 国庆 解放日 。这主要表明了英国(  )

A.现代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性B.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C.民主政治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近代政治发展的渐进性

11.

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12.

图9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从1981年到2009年向各成员国提供贷款的情况(注:表中 其他 指的是贷款额低于112.95亿美元的国家的贷款总额百分比)由此可判断该组织(  )

A.致力于消灭国际性贫困B.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C.消除了成员国贸易壁垒D.是南南合作的重要成果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时代

戏曲之代表

表演区

观众区

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

优伶

贵族厅堂、殿庭、院落

殿庭、坐席、帐篷

优伶大都为奴隶

汉魏时期

百戏

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时期

歌舞

歌台、舞台、乐棚

神庙广场

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时期

杂剧

舞亭、乐亭、后台准备区

神庙广场、瓦舍勾栏

表演台加上屋顶;

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明清时期

南戏、京剧、其他地方戏

增加伴奏区

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材料二 19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 戏曲改良 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 时装新戏 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

——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戏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戏剧与社会的关系。(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探讨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关系。
(说明:可以就两者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代的民匠(通称工匠)是官营手工业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明廷对工匠的管理是从编定匠籍入手的,各色人等一旦编入匠籍,便世役永充,子孙承袭,为官营手工业从事劳作。之后,朝廷为协调好生产,又推行了工匠轮班制。洪武十九年(1386年),将各地工匠按照其丁力和路途远近,定以三年一班,轮流赴京服役,时间为三个月,役满更替。但工匠怠工或逃亡是明代官营手工业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此,明代工匠制度再次发生重大变革,一是由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五班轮流,一律改为四年一班;二是自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全国匠民一律推行以银代役,此时属于北京的班匠银为六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两八钱。这意味着班匠与明代官营手工业已无直接关系,不再受封建劳役的束缚;且对于明廷来讲,财政无疑又开发出一个新的税种。班匠虽不上工,但仍隶属匠籍,但此时的匠籍,只是政府征收班匠银的一个依据,已无其他意义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工匠制度的演变及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工匠制度改革的作用。(6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80—1988年两伊战争爆发之时,美国政府宣布保持中立。两伊在战争爆发前都与美国有矛盾,和美国均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认为,一旦伊朗获胜,必将导致原教旨主义在海湾地区泛滥,如果伊拉克获胜,又将把伊朗彻底推向苏联的怀抱。为了防止苏联趁机向中东地区渗透,有必要保持美国在中东地区一定的军事存在。因此在整个两伊战争中,美国采取 弱势均衡 外交政策以及必要的间接介入战争手段,力图使两伊战争形成 不战不和 不胜不败 的局面。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对伊拉克从军事装备和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使伊拉克成为战后海湾地区的军事强国,但财政状况严重恶化。战争中曾向伊拉克出资100多亿美元的科威特,战后开始向伊拉克索要借款,而且在有争议的地区开采石油。伊科矛盾迅速激化,由战时的盟友关系转为敌对关系。因此,两伊战争的结束实际上已悄悄拉开了1991年海湾战争的序幕。

——摘编自冀开运、李丽娟《美国与两伊战争关系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两伊战争中美国采取 间接介入战争手段 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对海湾地区局势的影响。(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冯道(882~954年),寒门穷儒,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相十二君,且 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 。面对盛怒之下的后唐庄宗,冯道晓之以理,从容解救大将郭崇韬,朝臣 重其胆量 ;又劝谏唐明宗居安思危,爱惜民力,并诵《伤田家诗》,明宗录以自讽。契丹入汴,冯道回答契丹主的 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时说: 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 冯道以当时 诸经舛缪 ,委托学官田敏等将西京郑覃刊刻的石经雕为印板, 流布天下,后进赖之

——摘编自路育松《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

材料二 北宋初年,冯道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总体上是褒大于贬。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塑造出 不知廉耻 的冯道形象。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与欧阳修一脉相承,批评力度有所加深;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继承、发展了欧阳修、司马光的观点。南宋时期,《新五代史》取代《旧五代史》的官学地位后,《旧五代史》散佚。《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主渠道,成为人们了解冯道的主要来源,冯道形象的妖魔化程度不断加深。

——摘自张明华《论冯道不知廉耻历史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道的主要作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道形象被妖魔化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