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3.2017届 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份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37

一、单选题

1.

秦代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 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2.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 衷私妄写文契 ,建议朝廷下令 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 。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 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 。这表明宋代(  )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3.

《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 齐天大圣 ;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 斗战胜佛 的法号。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4.

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中期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这反映该地(  )

A.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逐渐趋于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发展D.经济近代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5.

有学者认为: 清末新政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清末(  )

A.设置总理衙门,开展外交活动B.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C.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D.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6.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 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7.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该文发布的背景是(  )

A.中共 二大 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8.

下图是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国民政府(  )

A.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B.刺激经济发展,进行货币改革C.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D.得到了美国大量经济军事援助

9.

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 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 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化的经济模式B.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D.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10.

雅典的公民以政治为本,家庭、财富、亲朋、各社会团体,皆居其下。梭伦立法改革甚至规定不关心政治的人将丧失公民权。为了达到法定出席人数,雅典的公民就经常被警奴用浸过湿漆的鞭子赶往公民大会会场。这些情况从侧面反映出(  )

A.频繁政治活动导致公民厌恶B.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平等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11.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12.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工作职位。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全球化使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B.全球化造成全球就业秩序出现混乱局面C.全球性就业统筹协调机构已经建立起来D.全球化使各国劳工就业面临着激烈竞争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暴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 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战争的严重创伤,各国均致力于医治战争的创伤,重建本国的经济。在恢复本国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各国都面临着国际经济关系中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在金融方面,重建国际货币制度,维持各国间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二是在国际投资方面,创立处理长期国际投资问题的国际组织;其三是在贸易方面,重建国际贸易秩序,扭转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贸易政策,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摘编自豆丁网

材料三 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30年代大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什么状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二战后 面临着国际经济关系中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简要说明其积极意义。(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 漫长的16世纪 ,是 世界经济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 世界经济 的火车头和 创生者 ,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韩毓海将世界的 大转变 解释为500年中持续的缓慢过程,中国与欧洲社会结构和国家能力的不同,是促成这种 大转变 的主要原因。

——LeslieHook《远东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

阅读材料,围绕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或提炼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或提炼的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a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到雍正时,采取 摊丁入亩 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 地丁制 ,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清朝实行 摊丁入亩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摊丁入亩 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两伊战争是指1980年至1988年爆发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从宗教上来说,两国居民分属伊斯兰教两大派系,即什叶派和逊尼派。什叶派在伊朗占多数,而控制伊拉克的则是逊尼派,他们把教派之争带入两国间的关系中。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这些矛盾渐趋激化。趁伊朗国内局势动荡,伊朗境内库尔德人的分离主义活动又大大增强,并且得到伊拉克暗中支持,这就使两国产生了新的不和因素。战争的导火线主要还是两伊间长期未解决的领土争端。1975年3月两国曾经谈判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力图解决边界纠纷。自1979年起,伊拉克便公开要求废除这一协定。从此两伊边界小规模冲突便频频发生。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1975年的边界协定。伊朗则于次日声明反对。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

——摘编自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下卷)》

材料二 两伊战争被世界军界评论为 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 的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如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等。战争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一战后最惨烈的战争:8年两伊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两伊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潘恩抵美后,北美事件逐步走向武装抗英的高潮。但是,当时的北美人并未下决心独立。 国王仁慈,议会暴虐 的看法不仅在民间,甚至在军队中都很普遍。1774年9月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宣言犹在宣称完全忠于王室,依附大不列颠。……可是战争却在每天每夜、每时每刻地进行着,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局面:战争在持续,但战争的前景却模糊不清。可以这样说,这时的北美大陆只有战争,没有革命。战争是在潘恩的《常识》发表以后,才获得近代意义的公民内容和划时代的历史地位的。1776年1月10日,潘思在罗什等人的鼓动下,匿名发表他那篇惊骇世俗的小册子。在这本不过50页的小册子中,他宣称这些真理如常识一样自然可信:
乔治三世只不过是大不列颠皇家畜牲 ,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恶之源。英国王室并不神圣,因为据英伦三岛征服史记载,英王的 始祖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恶多端的魁首
和解与毁灭密切相关 独立才是唯一的出路 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 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
③独立之后,实行共和政体,而不是恢复英国留下的制度。 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 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 只要我们能够把一个国家的政权形式,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的政体留给后代,花任何代价来换取都是便宜的

——摘编自朱学勤《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思想启蒙者潘恩》

(1)根据材料,概括潘恩《常识》发表的背景和主要主张。(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潘恩的《常识》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