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7.2017届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34

一、单选题

1.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 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 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2.

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防止丞相专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

3.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  )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国人社会地位趋于平等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4.

1911年11月7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给伦敦的报馆的信中说: 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 这说明(  )

A.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B.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C.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D.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5.

据对1921—1925年中国7个省17处田场(农民家庭)的调查,全部生活资料约三分之一以上是购买的,全部农产品一半以上用于出售。此调查说明(  )

A.传统自然经济已被打破B.中国越来越卷入世界市场C.中国各地消费水平不同D.农民土地经营权得以扩大

6.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  )

A.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B.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D.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7.

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8.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 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C.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9.

下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B.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C.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D.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

10.

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 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 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的建议。这反映出(  )

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B.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C.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11.

有资料记载:1932—19 33年苏联出现的大饥荒,远远超过了1921—1922年的严重程度。1933—1934年有650万人因饥饿而死,这表明当时苏联(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存在重大失误C.经济建设受到了资本主义大危机严重破坏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生产力现状

12.

有学者认为: 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 该观点(  )

A.表明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B.认为经济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C.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D.强调经济全球化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强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所谓 西学中源 ,亦称 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 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 西学东渐 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 西学中源 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 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 自强 方式,是对 西学 中源 的继承与超越…… 中体西用 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 百年变局 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 中体西用 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 千年变局 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西学中源 中体西用 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 中体西用 西学中源 有何超越。(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西学中源 中体西用 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 中学 西学 的认识。(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 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 。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如中国古代通过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向前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确你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并用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论证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郡县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 旱辄连年 。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 吏者因循 人力不至 ’,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 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 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 信巫而不信医 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 刺石,树之县门外左 。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 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 ,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第二个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协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合作的另一表现是1 943年6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不过应该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到1 939年时共产国际的主要官员已转入党中央书记处,他们在那里继续发挥作用。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它于1944年春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时,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和药品。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爱新觉罗·善耆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皇亲贵族,从戊戌变法起,善耆就一直支持光绪帝进行维新,被称为 帝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善耆出任崇文门监督,开始担任实缺并着手整顿崇文门税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责任内阁成立时,为民政大臣),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耆在新政建设过程中,严于律己,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知识分子,着力整顿巡警,从而奠定了京师近代警察的基本规模;参与编订《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和《禁烟条例》等一系列律令条文,使执法者有法可依,守法者有法可循;同时积极筹办京师自治,推动立宪运动的发展;还对京师海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善耆的这些措施是清政府新政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善耆推行新政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活动。(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