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4.2017届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崇左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08

一、单选题

1.

《汉书·艺文志序》载: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在这里,班固(  )

A.重点探究了 王道衰微 的社会根源B.深入阐释了 百家争鸣 的时代背景C.以史为鉴警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从忠孝并重发展到孝先于忠 。这主要是因为(  )

A.士族门阀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3.

唐朝元稹《估客乐》: 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诗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明唐朝(  )

A.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经完成C.长安作为商业中心地位下降D.各民族地区间经济交流频繁

4.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  )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5.

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 示信于众商 。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出(  )

A.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的过渡B.清朝官员贪腐阻滞工商业发展C.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政府与民间资本激烈争夺利税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C.表明对传统文化认识走向理性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7.

1937年7月8日,毛泽东与朱德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将领,请他们 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 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电文的正确解读是(  )

A.红军将承担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B.中共努力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日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D.国民政府表现出消极抵抗态度

8.

下表中的数据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对这些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1952—1978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表

1952

1957

1965

1978

粮食总产量单位:百万吨

16342

19505

19453

30477

棉花单位:百万吨

130

164

209

216

原油单位:百万吨

014

146

1131

10405

单位:百万吨

135

535

1223

3178

A.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B.大跃进 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C.一五 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D.文革 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

9.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 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  )

A.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B.城邦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D.根据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

10.

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大批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这反映出(  )

A.巴黎公社起义及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B.拿破仑战争摧毁了法国的小农经济C.小农经济导致法国社会经济长期落后D.共和制在法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 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表明恩格斯(  )

A.断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即将垮台B.重在揭露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本性C.认为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D.反对德国工人阶级参加议会选举

12.

下图6是一幅题为《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漫画。对其解读符合事实的是(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B.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C.只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受益者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圈地运动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历史过程。15世纪前半期,早就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不断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土地圈围成牧羊场。16、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大约到1845年,这场令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的运动才基本结束。
1760—1815年,英国农业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农业产量由此增长50%。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而且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封建 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的生产力并非保守落后、一成不变……逐渐习惯于商品货币关系,成为商品生产者的农民对新工具、新技术以至新的商品品种都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这一方面,农村工业比封建社会中的城市作坊手工业更具进步性。……农村工业中很少有防止技术外传这些限制。农村工业生产中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效率较高的工具,如铁轮织布机、轧花机、弹花机,就其工作原理来说,已经可以说是用人工作动力的机器。……农村工业自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把农民引入资本主义关系之中,变自给自足的小农为商品生产者,并使农村中出现了最初的企业家。

——摘编自史建云《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和中国农村经济新变化的异同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代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中、英两国近代工业化的不同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的想象画《三教图》。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 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的现状。画作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
解读材料,提取此图画中包含的任意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 登人 登众 ,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 户律 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6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立 德国人移民区 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价(15分)
材料 近代以来国门洞开,政局动荡,民生凋敝。清末状元出身的实业家张謇(1853~1926 年)一生除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之外,还致力于慈善事业,成果卓著。
20世纪初开始,他秉承着 祁通中西,以弘慈善 的慈善理念,在南通相继举办了新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盲哑学校等多种慈善机构,其中在许多方面效法西人,如他 参用徐(家)汇教会育婴之良法,开办一载,成效昭然矣 。为维持慈善事业的运作,张謇一方面直接通过自己所办实业给予经济支持,倡导他人捐资,还集中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场等有劳动力的人从事缝纫、打扫杂役、看护等工作,甚至自己还鬻字资助慈善……张謇的慈善事业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贫苦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时人称许到: 窃盗之事少闻,乞食之事鲜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举办慈善事业的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张謇举办慈善事业给予简要评价。(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