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9.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年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57

一、单选题

1.

孟子认为: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对此阐释,最合题意的是(  )

A.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延伸B.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C.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

2.

阅读图5,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均田制满足了部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B.均田制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均田制的推行加剧了土地兼并D.均田制未根本改变农民的处境

3.

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  )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4.

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 秋季运动会 。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 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 ;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  )

A.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B.木兰秋狝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C.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D.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5.

20世纪30年代,有西方人这样说: 很多人不理解上海何以会这样迅速的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因为从环境来看,上海并非理想之地,这里地价贵、房租高、工资昂、水源不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 这说明(  )

A.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取决于安定的环境B.社会动荡是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根本原因C.近代上海因生活成本高并非理想的居住地D.近代上海的发展受到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6.

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 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 由此可见(  )

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7.

徽州文书是古徽州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其中一张文书是休宁县农民洪明户收税票,县政府印制的蓝色格式票时间是 洪宪元年 ,而实际使用时,在时间栏内又加盖了 民国四年 红章。对该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县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混乱B.折射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城乡各地D.辛亥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8.

毛泽东曾指出: 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 是一种错误的想法。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曾大规模接受苏联的经济援助。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紧张、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也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不断扩大援助规模。下列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

A.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援助B.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难
C.新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D.苏联援助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

9.

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依据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希腊城邦使公民个人缺乏独立性B.民主政体是希腊城邦的共同选择C.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营造了和平环境D.希腊城邦是由一些公民共同体所组成

10.

近代德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后起的工业强国。1840年,在普鲁士铁路上运行的机车中有90%是从英国进口的;到1853年70%的机车是本国制造的,铁轨不仅全部自给,且有出超;20世纪初,德国的科研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1901—1920年间德国共有16人获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而同期,英国7人,法国7人,美国4人。联系材料,下列对近代德国迅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引进别国技术经验与大胆创新相结合 ②国家统一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前提
③德国有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 ④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1.

表2是1946年到1975年法国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
表2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46

36

32

32

1954

273

354

373

1962

157

396

447

1975

101

385

514

(摘编自马克·斯坦恩《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对表2信息分析最准确的是(  )

A.福利政策推动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C.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多阻碍了第一、二产业发展D.三大产业之间的较大差异性加速社会分工

12.

《新京报》对英国 脱欧 事件评述道: 与欧陆间若即若离,在英国有悠久传统,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几乎步步迟到,处处特殊:不使用欧元,不接受难民统一配额……脱欧派也好,留欧派也罢,都是这套 英国游戏 古老规则的信奉者。 下列最符合题意的观点是(  )

A.新 冷战 的到来B.帝国复兴的号角C.脱了,还是很少 D.反全球化终究是个民主问题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整个漫长的16世纪,欧洲和东方都很落后,与19世纪的欧洲中心主义者相反,那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所以那个时期的欧洲反而是具备 世界 世界史 视野的,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 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 ,那个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 东方杂种
材料二 从全球社会结构运动的视野来看,16世纪后期这种结构性的供求关系一旦形成就对于全球物质生产、环境生态以及社会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两条发展道路或两个世界之间的 大分流 也因此而形成:一条是亚洲式的,通过追求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断扩大来节约资本,从而以市场扩张推动 世界经济 发展;另一条是欧洲或西方式的,通过追求资本的利润率和资本的积累,形成不断变迁的世界 资本中心 外围的结构,并利用这个资本中心,对于广阔的外围和 边缘 加以排斥和剥削。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 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 的原因及具体表现。(1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 亚洲式 西方式 发展道路的特征,并概述两条道路对东西方发展产生的影响。(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革命中出现的很多现象,在其他革命中也出现了,比如英国有一个克伦威尔,法国有一个拿玻仑;英国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国有波旁王朝复辟;英国有平等派和独立派的斗争;法国有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的斗争;同样的比较也可用于俄国革命和其他革命中。这种可比性完全是出于偶然吗?应该不是。如果用曲线表示英国革命中的上升和下滑趋势,也就是革命从无到有、积盛而衰的全过程,那么这条曲线就酷似一座山峰,从低处向上,越过顶峰,然后就下滑。这种峰形曲线几乎可以用来表述世界上发生过的任何革命,只要这个革命走完了它的全过程,而不是半途而废,或者中途被击败。英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在其他革命中找到对应点,这是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并以某国(英法除外)革命为例,论述上述观点。(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武则天时期选官滥杂,唐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及安乐公主把持政柄,大肆卖官,所置员外、检校、判、知等官泛滥,多达数千人,造成政府开支急剧增加。唐玄宗即位后,开始裁剪冗官, 大革奸滥,十去其九 ,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精简官僚机构。在此基础上,玄宗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有45人因不合格被淘汰。玄宗颁布《整饬吏治诏》,规定每年十月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开元末年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识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编制,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时期官制改革的原因及措施。(9分)
(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实施官制改革的影响。(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2年10月9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了斯大林格勒西北部工业区 德军包围线 的消息,毛译东对此迅速予以反应并于10月12日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作为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发表。文中说: 自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全部渡过顿河河曲,全面地开始攻击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德军包国线为止,共计进行了四十八天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这一战终于胜利了。 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在以后两年七个月的时间里被展现出来:1942年11月19日起,苏联红军从斯大林格勒南北两侧转入全面反攻,到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全歼被包围的德军;1944年6月6 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完成对德军的包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王永明《国际关系研究中解读信息的光辉典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做出上述判断的历史依据。(9分)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称: 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到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复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十余年一大变局也。 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一次伟大回应,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誉为晚清 中兴名臣 之一。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曾参与多个条约的签订,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985年《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1895年《马关条约》、1896年《胶澳租借条约》和《中俄密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01年《辛丑条约》等,梁启超说他 敬李鸿章之才 惜李鸿章之识 悲李鸿章之遇

——摘编自于灵《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对外主张之得失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成为 中兴名臣 的时代背景。(9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 敬李鸿章之才 悲李鸿章之遇 ”的理解。(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