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2.2017届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5 浏览数:101

一、单选题

1.

《史记》载,西周初姜太公被封于山东半岛,当地经济落后,人日稀少,于是, 太公劝其女功(纺织业),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被至而辐凑故齐(国)冠带衣履天下。 上述材料表明,姜太公(  )

A.通过工商业开发齐国经济B.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C.取消了官营工商业的制度D.以工商业吸引人口成就霸业

2.

西汉初年,曹参向学者盖公请教治民之道,盖公曰: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采纳此说,治理地方很有成效。后来曹参担任丞相,把这一方针推行于全国。采用这种治国方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平息战争,稳定社会秩序B.久经战乱,社会经济凋敝C.郡国并行,地方势力强大D.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制度

3.

宋朝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每科录取人数由唐朝的数十人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一措施的影响是(  )
①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②降低官僚集团的素质
③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  ④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

近代有人写道: 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 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B.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C.指出 中体西用 的局限性D.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

5.

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 统治全国 统率陆海军 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 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

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D.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6.

图4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它可用来研究(  )

A.南昌起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B.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C.反围剿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D.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7.

1949年的上海街头,充斥着西式打扮的行人,美国汽车,好莱坞影星葛丽亚·嘉宝的力仁香皂海报。这一切在当年5月戛然而止。之所以会 戛然而止 ,是因为(  )

A.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激发民众抗议B.民族工业在上海得到迅速的发展C.国民党政府在上海进行经济改革D.人民解放军挺进江南解放了上海

8.

以下历史事件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序幕从①拉开B.中美在②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③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标志D.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④成功举办

9.

有学者指出,自 光荣革命 至19世纪前30年代, 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院组成政府。 由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是(  )

A.打破贵族寡头政治B.形成代议制政府C.确立议会中心地位D.实现议员普选制

10.

下表摘引自一部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  )

目录

第四章

流亡布鲁塞尔

第八章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第十章

国际的灵魂

第十一章

写作《资本论》

第十二章

A.流亡伦敦的最初岁月B.巴黎公社前后C.冷寂的50年代D.第二国际的顾问

11.

以下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梭伦的诗作:许多人卖身为奴,失去自由,我己让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彻底剥夺雅典贵族的政治权利

B

明治维新前,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德川幕府控制国家政权,实行锁国政策

日本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C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选出

标志着宪法实际上确认了共和政体

D

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出现了空前的高涨,工业产值从15亿增加到30亿卢布。

标志着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12.

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实,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能够充分体现这些创作原则的文学作品是(  )

A.《人间喜剧》B.《巴黎圣母院》C.《浮士德》D.《等待戈多》

二、材料阅读

13.

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具有时代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1)比较古代中国与西方法律思想的差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和西方法律思想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是欧洲第一部民法典,它体现了民法的若干原则:如第八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又如法典规定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 ;该法典用一千多条文规定契约,如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拿破仑法典》不仅影响欧洲的立法,而且影响了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民法参考了《拿破仑法典》,一些国家全文照搬,一些国家略加修改。恩格斯指出《拿破仑法典》是 全世界法典编幕的基础

——摘编自宣善传《从拿破仑法典的实施所想到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拿破仑法典》的原则,分析法典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 1907年4月,清民政部奏请厘定民法: 查东西各国法律,有公法私法之分……二者相因,不可偏废……中国律例,民刑不分,而民法之称,见与《尚书孔传》历代律文,户婚诸条,实近民法,然皆缺焉不完……拟请饬下修律大臣斟酌中土人情政俗,参照各国政法,厘定民律,会同臣部奏准颁行,实为图治之要。
1911年8月《大清民律草案》完成。法律涉及民众的财产、身份等私权关系,与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包括总则、债权、特权、亲属、继承五编。前三编主要以日本《民法》为草本,同时也参考了德国、瑞士的《民法》,而后二编在采纳近代民法斟酌原则的同时,也较多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习惯。

——摘编自曹全来著《中国近代法制史教程》等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的角度,解读晚清时期中国民法的发展。(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与分析逻辑清晰)

14.

古人曾将我国长城以北地区称为塞外,塞外的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长城是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 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 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 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 是时,蒙人 起用汉名 学习汉字文艺 已蔚然成风。 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 。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北方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10分)

15.

作物在各地的传播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二 传统的欧洲作物,无论是小麦、大麦、燕麦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玉米得到了一个 灾难时期的生命线 的称号。传统的休耕轮作制度演化为常年的复合作物栽培形式,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欧洲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以抵消不断上涨的地租、创造剩余产品。他们把玉米作为自己的主要食物,而把市场价值较高的稻米、小麦出售到发达地区和工商业城市这些集中消费稻米、小麦的地方。十八世纪之后,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摘编自阿图洛·瓦尔曼著《玉米与资本主义》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对于近代欧洲经济发展的作用。(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