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9.2017年3月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246

一、单选题

1.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之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徒(靠近)善远恶而不自知。这说明西周的礼制(  )

A.别贵贱,序尊卑B.经国家,定社稷C.明法度,行教化D.固宗法,稳分封

2.

唐朝后期,随着商业繁荣,有的节度使开始大肆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富商大贾则贿赂官员牒补列将,甚至能升于朝籍。这种状况说明此时(  )

A.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阶级矛盾更加尖锐D.存在官商合流的倾向

3.

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

A.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B.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C.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D.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

4.

买办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替外国商人服务的中间人或经理人,与各级政府和外洋势力有着密切联系。1869年天津英国领事的报告中提到 发展贸易,除了自然的与政治的阻力外,买办是仅次于二者的最大阻力。 该报告表明(  )

A.买办制给外商带来了巨大利益B.原有买办制度已不适应外商需要C.买办逐渐脱离了与外商的联系D.外商与买办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

5.

1932年4月25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发表谈话,宣称: 如左派之共产党与夫右派之国家主义派,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则当许其结集政治团体,许其作政治竞争。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释放出缓解国共关系的信号B.放弃了围剿红军的政策C.为应对国内舆论而故作姿态D.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6.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 傻子瓜子 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 动他 (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 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 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  )

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

7.

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价格改革的基本内容,也就是 五年内理顺价格 ,前三年走大步,后两年微调,计划五年物价总计上涨70%到90%,工资上升90%到100%,政策一出台便在全国引起震动。 物价闯关 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失控的趋势,出现了罕见的全国性抢购和挤兑存款的风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价格改革过于急切B.物价存在 双轨 制度C.市场物资过于匮乏D.经济秩序严重混乱

8.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说明古雅典公民大会(  )

A.是城邦政治的最大威胁B.权力过大会造成失误C.民主决策程序过简可能会带来灾难D.不是少数服从多数

9.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一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这段材料说明启蒙思想家(  )

A.摆脱了宗教思想的影响B.受到自然科学的启示C.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D.力图融合自然与社会法则

10.

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 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 这表明赫鲁晓夫(  )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11.

杨雪冬在《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中写到: 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陷于被动,正是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积极活动才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开放以及全球经济的整合。 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

A.民族国家要增强国际竞争力B.民族国家的职能没有弱化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威胁D.发达国家起着主导作用

12.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 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 部族 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1690年)里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必须分立并相互制衡,以此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安全。但由于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君主一人掌握,实质上是二权分立。此后孟德斯鸠将政治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司法权的设置和独立是 权力制衡 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说: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权力

——摘编自翟刚学《论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之差异》

材料二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 权能分治 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 政权 ,而政府则实施的是 治权 。国家当中的人民是有 对政府进行选举、要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 必须接受人民的 的管控,将人民的 政权 与政府的 治权 分开,形成 以权制能 的行政模式。

——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和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阶段

时间

特征

钱币萌芽

商朝晚期到

春秋初期

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纪地钱币

春秋初年到

战国晚期

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铢两钱币

秦统一到

唐中期

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年号钱币

唐中期到

清朝覆灭

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北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富弼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所谓十事是指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些改革建议 被仁宗采纳,史称 庆历新政 。其主要内容是:改变不分政绩好坏循例升迁的局面,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改变恩荫之滥,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以除只重词赋而忽视能力和品德取士的弊端。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罢免老病无能者。调整多寡悬殊的外官职田,防止贪污,督其善改等。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 按察使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 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 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庆历五年(1045),辽使到开封告知辽夏战争结束,辽夏威胁相继解除,仁宗以为天下太平。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职务,改革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 庆历新政 的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庆历新政 失败的历史原因。(6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第1条: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1928年《非战公约》

材料二 罗斯福深信,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只要几个大国合作,起到国际警察作用,便能够维护日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尽管受到广泛批评,否决权还是被认为必不可少。发生重大危机时,大国间的协议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是必要的。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由法西斯国家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永远铭记二战的深刻教训,避免毁灭人类文明的灾难再次发生,战后,国际社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上了一道 安全锁 ,为保障人类安全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新闻网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际社会于二战前后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努力。(6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国际社会是如何为战后世界和平加上 安全锁 的?(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与威尔逊以及美国代表团频繁接触交流意见。在顾维钧看来,美国和意大利是与中国友好的国家,而日本则是中国最主要的敌人。顾维钧特地邀约了记者去看了巴黎郊外的华工墓地。(一战期间,近万名华工死于那场战争)在谈到山东攸关中华民族精神归宿的时候,他说: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在会议期间他多次提到美国《十四点宣言》中的三条: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从事;对于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国无大小,利权一律平等。在签订对德和约时,英国甚至表示,如果不签,中国将不能进入国联。然而在和美国代表团的讨论中,他发现通过签订对奥和约,中国也可以成为国联成员国。这一丝黑暗中的光明,让顾维钧下定了决心,不允保留,断然拒签。
材料二 1919年2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到北洋政府急电:东方之事,一定不要再提出与日本代表团不同的意见,并且要避免与日本代表团发生正面冲突……在一次代表团例会上,王正廷竟然与团长陆征祥并排就座。他认为自己代表南方,与陆征祥地位相当,应该享受联合主席的待遇……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英法一直希望日本能出兵西伯利亚,对日表示自己无意过度介入山东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民族权益所做的外交努力。(9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的外交努力为何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