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1. 吉林省延边州2017年高考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3 浏览数:104

一、单选题

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 合同父子 ,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2.

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 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 由此反映出唐代(  )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B.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C.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低

3.

下面是宋朝某些年代国家财税收入统计表

年代

货币收入总额

商税收入

商税所占百分比

北宋宋真宗天禧末1021

2635万贯

1204万贯

454

北宋宋仁宗皇祐初1049

3900万贯

2200万贯

564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1189

6530万贯

3690万贯

565

由此表可知宋朝(  )

A.城市职能发生变化B.财税结构发生变化C.农耕经济走向衰退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

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

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B.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5.

韩非子曾对法的特点有个精辟概括:法固、法显、法一;《十二铜表法》规定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由此可见(  )

A.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B.中国古代法律更多的重视了私人法律权益C.中华法系曾受益于罗马法系D.商品经济发展是二者共同的经济基础

6.

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的代表者,他认为,如果要建立能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权力,那就只有一条近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国家就按契约建立了。一旦获得授权,人民就要绝对服从,不可反悔。在此他强调(  )

A.契约国家建立道路的唯一性B.个人权力让渡的可能性C.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D.维护共同权力的方法性

7.

英国 新消费主义者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他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本来只买 体面商品 的人购买 奢侈品 ,使本来只买 必需品 的人购买 体面商品 ,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 金钱准则 的水平。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大众消费主义的出现B.社会崇奢现象的盛行C.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动D.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

8.

经济区域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版图,欧盟被认为是当今一体化程度最高者,但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这说明(  )

A.欧盟缺少应对经济困境的能力B.欧盟政治一体化滞后于经济一体化C.欧盟各成员国经济水平存在差异D.欧洲中央银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具有缺陷

二、材料阅读

9.

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 办赈至善善策 。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 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 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慈善公益思想产生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0.

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时期,一般是 黄金发展期 ,但也容易变成 矛盾凸现期 。(12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由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向现代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现象: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政治领域由专制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多元、批判性的现代文化的转型。
材料二
运用材料一中的观点,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角度予以恰当的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四、材料阅读

1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 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1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随后,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 国家安全基本政策 ,称为 新面貌 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
新面貌 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 大平衡 思想,提出 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 。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 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 ,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 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 。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 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 。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 新面貌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 新面貌 战略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 新面貌 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7分)

1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玄奘,唐朝时著名高僧。幼年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专心致志研究佛学。在苦心钻研佛学中,玄奘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各家说法颇多分歧,听说天竺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 以问所惑 。玄奘深知西行的艰难,所以除了积极学习梵文外,还有意经受各种痛苦的磨练,创造西行的条件。
629年,玄奘踏上西行之路。跋涉近一年时间,经过数十个国家,终到天竺。即瞻仰佛教圣迹并随处求学,足迹遍及古印度四十余国,随后进入那烂陀寺学习。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和文化中心,那里学术思想自由活跃,经常举办各种讲学、辩论活动。
643年春,玄奘带上多年搜集的佛经佛像,离印度返回祖国。回国十九年间,译出梵文经典七十四部,共1335卷。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老子《道德经》等汉文译成梵文。同时,与弟子辩机合作,将西行经过撰成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 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 的《大唐西域记》。这些记载成为研究这些地方和国家古代历史以及当时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成为唐朝著名人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玄奘的贡献。(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