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4.2017届 湖北省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2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69

一、单选题

1.

西周孝的对象为祖先考妣(不包括健在的人),孝的形式是祭祀,以不断强化祖先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达到 以藩屏周 的目的。至春秋,孔子倡导的孝的基本形式是侍奉父母,将孝下移至庶人,为人子者都是孝的主体。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父权挣脱宗权B.宗法观念淡漠C.礼乐制度瓦解D.小农经济确立

2.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 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3.

据记载,宋代有很多 不得已而粜者 的现象: 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 明代也有类似现象, 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 。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  )

A.农业面向市场B.政府不抑兼并C.阶级矛盾尖锐D.商品经济发展

4.

鸦片战争前,离福州很近的崇安武夷茶最受外商欢迎,广东的 土丝 和长江三角洲的 湖丝 是中国生丝出口大宗,印度棉花的使用者主要是江浙等地的织户。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的初衷是(  )

A.掠夺中国市场的原料B.为英国商品寻找市场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适应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

5.

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而政府官员 掩饰弥缝,苟且偷安 ,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烦琐考证,社会上出现了 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 的说法。这一说法表明(  )

A.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C.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D.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

6.

清末预备立宪时, 尤为可笑者,法部与大理院两署,常争论权限,又皆无精当之主张,而两署皆分途秘求梁先生代为确定主张及解释权限,甚至双方辩释之奏议公函,均出于先生一人之手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顽固派反对变革B.司法机关相互制衡C.民主思想指导实践D.对立宪政治认识不清

7.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8.

对下表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
1934—1935年豫鄂皖赣四省各类农户借贷用途(%)

用途

平均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生产用

84

74

116

58

饮食

421

256

439

603

婚丧

181

215

127

203

其他

314

455

318

136

A.国民党 围剿 破坏农村经济B.农业的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C.中国社会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农村土地革命成果相当有限

9.

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

A.一边倒 意识形态外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0.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 自己的主人 ,又是 自己的奴隶 。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C.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D.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11.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共和党为兰登准备的竞选基金有900万,罗斯福只有450万。这从侧面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损害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B.彻底改造了资本主义制度C.放弃了 自由放任 的经济政策D.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12.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赛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但所谓的 法国式计划化 ,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马赛的 法国式计划化 (  )

A.把 计划 定义为计划经济B.是国家协调所有社会力量的发展方式C.主张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D.是对 滞胀 引发经济危机的反思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 以君保民利民 ,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 与民休息 以农为本 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 协和万邦 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 天下大同 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 美国全球战略经历了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全球争霸和全球称霸四个阶段。在这四个过程中,美国人的战略选择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下受其战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美国战略文化特色。
美国全球战略演变

时间阶段

美国历史

分期

国际体系

美国在国际

体系的中地位

美国全球

战略选择

1783

1898

酝酿时期

主要是英国霸权

下的多极格局

从一个北美小国

变成地区强国

孤立于欧洲事务,进行大陆扩张和亚太扩张

1898

1945

初始形成

时期

主要是列强争

霸时期

从地区强国一跃

而成世界超级大国

对外扩张,开始干涉欧洲事务

1945

1991

全球争霸

时期

美苏两极格局

西方盟主

与苏联争霸,全球扩张

1991

全球争霸

时期

一超多强格局

世界顶级大国

单极霸权护持,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

——摘编自韩瑜《从战略文化到战略选择: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以后影响美国崛起的因素。据材料一、二,说明对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血缘、情理、入世 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 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 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 入世精神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62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15个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昊楚两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铜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
如何稳定货币体系的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变得更加尖锐起来。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武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但由于中央无法控制铸钱的质量,导致郡国五铢有重蹈覆辙的危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所有旧币,销毁各郡国铸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新的 三官五铢 钱。通过这次彻底的货币改革,汉朝的币值稳定下来。

——摘编自张金一《汉半两到五铢钱的变迁》

(1)根据材料,说明汉初轻钱、恶钱泛滥的原因和危害。(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现货币官铸的影响。(6分)

1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5年8月底,美国政府下达了《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这一纲领性文件。该文件一方面表示将根据盟国协议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和实行民主改革,另一方面又声言要 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 ;对美国制定的有关占领政策, 各盟国之间如有意见不一之处,应以美国的政策为准 ,等等。
1946年2月,盟军最高统帅提出了日本修宪三原则:天皇将作为国家元首,他的权能由宪法规定,天皇要对人民的基本意志负责;放弃作为国家主权的战争权;废除各种封建性制度。依据上述原则制订的日本新宪法于同年底正式颁布。盟国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东京审判。还进行了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以及劳动立法等经济改革。
1948年初,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凯南批评现行对日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所谓 遏制 。凯南的意见受到美国统治集团的高度重视。美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销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撤销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美国还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

——摘编自刘陵、洪育沂《国际关系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指出美国制定该纲领性文件的意图,以及战后初期美国对日进行了哪些改革?(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8年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变化?如何评价这一变化?(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左宗棠军事的顺利不但出乎俄国意料之外,还出乎我们自己的意料之外,他次第把陕西、甘肃收复了,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军费就成了大问题。于是发生大辩论,左宗棠颇好大喜功,他一意主进攻。他说祖宗所遗留的土地,子孙没有放弃的道理。他又说倘若新疆不保,陕、甘就不能保;陕、甘不能保,山西就不能保;山西不保,河北就不能保。李鸿章的看法正与左相反。李说自从乾隆年间中国占领新疆以后,中国没有得着丝毫的好处,徒费驻防的兵费。他又说中国之大祸不在西北,而在东边沿海的各省,因为沿海的省份是中国的精华,而且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在东方的过于在西方的。自从日本维新以后,李鸿章更加焦急。李鸿章因此主张不进攻新疆,而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于沿海的国防及腹地各省的开发。左的言论比较动听,李的比较合理;左是高调,李是低调。士大夫阶级一贯的尚感情,唱高调,当然拥护左宗棠。于是借外债,移用各省的建设费,以供左宗棠进攻新疆之用。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光绪二十年底(1894年),他把全疆克服了。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国防战略和理由。(9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和李鸿章国防战略实施的结果。(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