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7.2017届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高考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7 浏览数:139

一、单选题

1.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国人不断启蒙的过程。时代不同,各个时期的启蒙主题各异。某时期的启蒙主题是 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 己(个人)”。这是要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竞技场,中国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了。这种启蒙思想或运动最有可能是(  )

A.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B.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
C.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D.以民主、科学相号召的新文化运动

2.

史学家黄邦和说: 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表明 地理大革命 (  )

A.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C.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D.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

3.

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 大厦 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

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材料阅读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重商主义 是西欧15~18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占领或扩大世界市场。航海条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1651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全面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关税。1860年英法还签署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此后,法国与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签订类似条约。

——人民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这就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

——人民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经济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贸易战带来的影响。(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哪些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895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1919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 中国声音 。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6.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明世宗继位之初已经意识到文风变异,文体不正之象,他对大臣们说: 祖宗表章六经,颁赐敕谕,正欲崇正学,延正道,端士习,育真才,以成正大光明之业,百余年间人才深厚,文体纯雅,近年士习多诡异,文体务艰险,所伤治化。 当时许多重臣也意识到文风、文体不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严重隐患。桂萼曾上疏说: 诸生业举子,志在仕进,经书粗解章句,便拟题目作文字,竞为浮华放诞之言,以便有司之口,遂致破裂经传,不特买椟还珠而已。若此之类,虽名曰士人,其设心与垄断之徒何异?是甘以市井小人自居,恬不以为耻也。放心至此,尚何望其读书穷理,以求见圣贤之心法哉!
材料二 张璁评价这次文风的整顿,他说: 观经义之文,多发明理致,不事浮夸。知初试之变也。观诏、诰、表、论、判之文,多率循典实,不事奇怪,知再试之变也。观五策之文,多经略世故,不事剽窃,知三试之变也。
世宗整顿的目的是针对当时考生和士子们为图功名而一味钻入考试框架,不求真才实学的不良士习而作的改革,同时也是为了考察士子的真实水平,考生要加强对考题的理解,就必须对儒家经典、程朱理学有更深入的把握, 嘉靖中,姚江之书虽盛于世,而士子学业尚谨守程朱,无敢以禅窜圣者

——摘编自《论明代中期的科举改革——以嘉靖朝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文风、文体不正的严重危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世宗的改革。(9分)

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在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共同确立了战后德国赔偿的 实物赔偿 分区赔偿 原则,同时也暴露了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矛盾。随着丘吉尔在1946年3月发表 铁幕演说 ,冷战阴云密布,苏联和美英在赔偿问题上互不信任的情绪日益加剧,1946年5月,美占区停止向苏联交付赔偿物资,标志着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正式决裂。
材料二 相比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赔款政策,二战后的盟国对德战败赔偿政策显然相对成功。对德国重工业设备的大量拆卸,彻底消除了德国短时期内在军事上重新崛起的可能。在德国人的注视下夺走他们的工业设备和产品,这无疑比政府赔款行为更能给德国人的心灵带来震撼。

——摘编自孙文沛《二战后盟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分歧与决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苏三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决裂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两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的战后赔偿对国际形势的影响。(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