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8.2017届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297

一、单选题

1.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 兼儒墨,合名法 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2.

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3.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 上升 型流动(下层士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得以参政),也在于其 下降 流动(居官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该学者认为,科举制(  )

A.促进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变化B.冲击了专制统治的稳定秩序C.推动官吏升迁制度的合理化D.体现了公平公开的选才原则

4.

宋太祖在建隆三年立下戒碑: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苏轼说: 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 这表明赵宋王朝(  )

A.倡导革新除弊朝风B.鼓励文人直言进谏C.高估上人议政作用D.放弃控制文人思想

5.

1926年,针对日本 味之素 垄断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民族实业家吴蕴初宣布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 国货味精 专利,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吴蕴初此举(  )

A.迫使日本调味产品退出中国市场B.推动了国货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C.拓展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国内市场D.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稳定环境

6.

1931年中共制定土地革命路线,采取限制富农的政策。1942年中共在《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中,规定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中共对该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土改的阻力B.维护农民的利益C.发展根据地经济D.扩大抗日的阵营

7.

一五 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 156项工程 。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  )

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C.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8.

1962年1月,刘少奇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说,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刘少奇的讲话旨在(  )

A.抨击大跃进以来的 共产风 B.反思党内存在的 倾错误C.纠正三大改造中出现的过激现象D.反对 文革 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9.

公元前399年,由500名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初审投票以280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但在苏格拉底的脱罪辩护后,复审投票反而以360票判苏格拉底死罪。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民主环境下缺乏言论自由B.陪审团在司法审判中缺乏公正C.人文精神被民众广泛接受D.直接民主有 暴民政治 之嫌

10.

《美国宪政历程》记载,从1793年后至今的两百多年间,提交国会的宪法修正案有5000余件之多,但只有17条修正案被四分之三的州批准并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这表明美国(  )

A.州和联邦政府间的分权与制衡B.参议院议员代表各州利益C.各州拥有处理本州事务的权利D.州政府凌驾联邦政府之上

11.

图6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
图6

A.苏联的体制弊端日益严重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C.美国进入 新经济时代 D.冷战 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

12.

2017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布退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月8日,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离欧盟法案。这些现象说明(  )

A.双边贸易将取代多边贸易B.保护本国经济的孤立主义抬头C.全球化趋势首次出现逆转D.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元化趋势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1873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

——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

材料二 1861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年,恭亲王奕 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13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2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知识,围绕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捐款助剿,1853年9月清政府开始推行厘金制度。首先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其按亩起捐自20—80文不等;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而后在扬州仙女庙、邵伯等镇米行开设厘局, 规定每米一石捐钱50文助饷 。此后,抽厘的地域迅速扩大。1862年已基本推行于全国。厘金最初分为两种,即行厘(通过税)和坐厘(交易税),后来捐厘的名目繁多。抽取的办法,各省也有各省的规定。最初,有的省份对货物在起运地征收一次厘金,后来各省对转运途中的货物重复征课。 厘卡之多,犹不止于税关之数,使得弹丸之地,此去彼来,商民无所适从,应接不暇。 清政府虽多次议裁,但因其是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而未能取消。直到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将其废除。

——摘编自盖海萍《厘金制度的兴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实施厘金制度目的及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9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汜胜之,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汉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时曾任议郎,受朝廷的遣使到三辅(即关中平原,今陕西省中部)地区管理农业。在此期间,他深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因地制宜地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 区田法 。区田法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方法,它能够更大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一直到清朝时,农学家杨屾在关中地区依然提倡这种耕作方法。《汉书·艺文志》于诸子农家类下著录记载此法的《汜胜之》18篇,后人习称为《氾胜之书》。这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农学专著。唐代学者贾公彦《周礼义疏》中说: 汉时农书数家,汜胜为上 。总的来看,《氾胜之书》对西汉时期的北方旱作农业技术进行了前沿性的总结,颇受后人重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汜胜之的历史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汜胜之农学研究的时代背景。(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