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7. 天津市河东区2017年高三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0 浏览数:278

一、单选题

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汉唐宋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C.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D.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2.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 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 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3.

地圆学说 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传入中国,遭到了保守学者的怀疑。针对 地圆学说 ,清朝士大夫杨光先在《不得已》一书中 质问 汤若望: 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推理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世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 下列科技成果能解决杨光先疑问的是(  )

A.进化论B.经典力学理论C.相对论D.现代信息技术理论

4.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 百货阗(充满)集 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 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B.中国 闭关锁国 局面开始被打破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D.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 在此以后 是指(  )

A.《辛丑条约》签订后B.《马关条约》签订后C.《北京条约》签订后D.《南京条约》签订后

6.

2017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他在南巡谈话中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邓小平的这番讲话主要反映的是(  )

A.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经济建设既要防 又要反

7.

下图的信息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内容。据此推断,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  )

A.《资本主义史》B.《社会主义史》C.《新全球史》D.《国际关系史》

二、材料阅读

8.

认同 在《辞海》的解释是 承认同一 ,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
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材料二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像是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 活跃而自觉 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 唤起 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 先知先觉 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4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点。(7分)

9.

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消费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材料二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6分)
材料三 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 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都要强的多,人们有了钱会去消费,去购买更多的产品。
(3)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的这种消费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四 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

(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4分)
(5)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2分)

10.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进人物往往既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又能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康有为 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的传统观及其持此观点的原因。持此观点,他在20世纪初进行了怎样的实践?(5分)
(3)材料三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持怎样的观点?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