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3. 福建省福州市2017年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2083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 余次。这反映了(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2.

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水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000人左右.据此可知当时(  )

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B.门荫取仕仍是主流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

3.

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4.

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  )

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

5.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 出厂税 。这一条款的施行(  )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6.

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4年在广州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学生400多人,其中1/3的学生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其他人则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该讲习所的举办(  )

A.标志革命重心转向农村B.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C.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D.实践了国民革命的政策策略

7.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 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改为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 工农民主政府 改名为 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8.

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9.

雅典执政官和十将军原先是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公元前487年改革后,执政官的选举变为首先在享有资格的成员中抽签产生500名候选人,再进行第二轮抽签,从中选出9个执政官。这一改革使得(  )

A.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巅峰B.城邦行政效率大为提高C.十将军委员会的地位提升D.公民大会权威逐渐下降

10.

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当政时,一方面推出反社会主义政党法,另一方面也加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福利国家初现雏形B.两党政治逐渐成型C.工人运动日益高涨D.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11.

1923年,苏联的农产品批发价只有1913年的一半多,而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于战前水平的一倍。这说明了(  )

A.新经济政策的过时性B.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D.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12.

1964年l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公报,西方媒体称之为 外交核爆 (如图)这一事件(  )

4973. 福建省福州市2017年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A.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B.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C.促进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D.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纷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 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连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肪织和编织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包买商)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著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18世纪持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分析其原因。(1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有学者以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 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 革命 维新、改革、改良 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图9。(12分)

解读材料,围绕 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废行省制,地方三司(指布政司、按察使、都使,分掌本省民政、司法、军务)鼎统摄。朝立,互不廷经常派出的文职重臣了解、处理地方事务,协调军政事宜。永乐十九年(1421),选派尚书赛义等二十六人 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这时的巡抚旋置旋罢,巡抚官员来源各异,职权也不明确。为了督催各地税粮的征收,宣德五年(1430)又遣巡抚分赴两京及各地,后又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增设若干巡抚。巡抚挂都察院(中央官署,主掌监察、弹劾等职权)官衔,兼理地方军政。隆庆三年(1569)对推选巡抚的具体手续、巡抚推选后起程赴任时限都作了明确规定。崇祯时期,此时由于外有强敌,内有民变,巡抚制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捉襟见肘,越置越滥。巡抚的辖区终明一代,始终不是正式政区,但演变到清代却成为正式政区。

——摘编自冯建勇《明代巡抚制度及其作用演进》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巡抚制度的特点。(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巡抚制度的影响。(6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在罗马帝国时期,法学家对海洋的认识仅限于地中海。直到15世纪,欧洲人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艘葡萄牙船只,将此船连同船上的货物拍卖。当时在公司担任律师的格老秀斯,撰文为荷兰人的行为辩护。在此基础上发表了《海洋自由论》,宣称自然法规定了人类之初无有私物,有一些东西永远不能因占据而被占为私有。海洋与空气相同,因而片所有人开放。它显示了荷兰挑战葡萄牙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立场和决心。
《海洋自由论》出版后,引起了欧洲各国普遍的反对。苏格兰法学家威廉· 威尔伍德宣称:远离各国陆地且不受海岸之限制的大洋,是巨大的和最自由的海洋。但邻近各国海岸的部分海洋却不能与大洋相提并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关于东印度贸易纠纷的谈判中,英国代表又反过来大段引用《海洋自由论》中的诸多论点,斥责荷兰人在远东排斥英国贸易权的做法。

——摘垃自计秋权《格老秀斯<海洋自由论>与17世纪初关于海洋法律地位的争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老秀斯提出《海洋自由论》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格老秀斯的 海洋自由 思想。(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