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81.2017届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03

一、单选题

1.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下列与之类似的是(  )

A.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B.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的使用(  )

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

3.

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 台谏 。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 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 。谏官的职责是: 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出现了 台谏合一 的态势

4.

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 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5.

乾隆认为: 关口征纳米税,虽每石所收无几,商人藉口额课,势必高抬价值 。于是下旨: 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 。这一措施(  )

A.使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流通C.彻底解决了粮价上涨问题D.强化对海关的监管与控制

6.

下表为浙江部分年份生丝和丝织品出口统计

年份

1750

1850

1875

1895

生丝出口

数量

1397

15

79

11

税率%

943

397

丝绸出口

数量

18229

12

6

228

税率%

311

417

此表反映了当时丝织业(  )

A.仍然保持传统生产的优势B.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C.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原料生产的均衡发展

7.

研究卢沟桥事变时,日本学者注重细节,强调弄清中日军队究竟哪一方打响的第一枪。有位中国学者质问道: 你已经打进我们家里了,还争论此时谁打第一枪有意义吗? 下面是中、日各自在战争时期或战后根据史实绘制的地图,最能支持这位中国学者观点的是(  )

8.

美国主流报刊撰写的《中国百年现代史》中写道: 1958年的中国,无人去收的棉花在田野被风吹去,而当地的农民却在专心的炼钢、炼铁。为了让工人去拨旺那些到处都有的炉子,纺织厂都被要求减少了一个班次 。这表明美国媒体(  )

A.意识到大跃进扰乱了劳动力配置B.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C.忽略了中国农业迅速发展的事实D.夸大了中国人炼钢的热情

9.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 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因此,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比如通过书信或传信人 。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B.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10.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 。这表明(  )

A.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B.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C.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D.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 世界革命 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 自由人联合体 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 世界革命 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12.

冷战结束后,有些政治评论员对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态度由批评转为赞扬,称赞它们具有控制军事冲突升级的能力。这是因为当时(  )

A.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大国对抗的危险已消失C.安理会的作用增强D.破坏稳定的新因素出现

二、材料阅读

13.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华北地区自汉代以来就一直进行农业耕作,宋代又砍伐了大量森林,这里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环境退化迹象的地区。1855年,帝国放弃了维护大运河这个传统的治国方略后,高粱秆等燃料都变得稀缺起来,这导致了日益增多的大洪灾,取暖和做饭的燃料也越来越少,人们会从生态上极为关键的村外地区—河堤、山坡、荒地和以前的林地榨取资源,导致作物产量的下降。后又被迫燃烧畜粪这类效果极差的燃料,而且这还是一种绝对必要的肥料。在约1700年到1900年这近200年的时间里,清朝历任皇帝和督抚都通过筑堤、引渠和挖泥来稳定首都地区的河流,但仍然无法消除水患。京畿地区随着东淀和西淀的日益淤塞,农民开始将其垦为农田,19世纪后期时,今天北京周围的河流已经很少有水流了。华北平原环境的退化使该地区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当然受到了影响,加剧了粮食短缺,整个地区都会遭受饥饿的打击。各地出现的匪患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美)马立博《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伦敦工厂林立,居民众多。伦敦城内成千上万个烟囱排出煤气、煤烟和灰尘直冲天空。1873年12月一场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到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清洁空气法案》划定 烟尘控制区 ,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推广使用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增加的汽车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政府随之在9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使得地铁成为大多数伦敦人出行的首选。

——摘编自《气象灾害大事件》第24期

材料三 有亚行与众多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13年1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以来我国华北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19世纪的英国环境问题的不同成因。并说明你对现今中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观点。(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为 若中国之矿物、商务、工务无一振兴,坐视民之穷困而不为之所,虽人不满,奚能不病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和引进机器生产,洋务运动开始了。这一运动的目的之一是对外要 夺其所恃 绝其觑觑 。中日甲午战争宣布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部分中国人认识到 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于是戊戍维新开始了。科学救国具备了反封建的政治色彩。

——摘编自朱欣农、炎冰《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源流和评估》

解读材料,以 科学救国 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已经成为宋代文官的主体。读书应试、追求科举功名已经成为唐宋以来大多数古代读书人自发的行动。经历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赵宋朝廷更无力、亦无心发展官学。官学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求学者的需要,而且宋代官学实际上并未很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能。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到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科举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教育的社会作用。(7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940年夏,德国横扫了西欧、北欧诸国,促使法国投降。但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第三帝国的石油等战略资源日益匮乏,供应得不到保障,德国便开始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东南欧。而苏联也将东南欧视为其理所当然的扩张范围。希特勒于1940年7月31日在伯格霍夫举行的会议上讲的很清楚。 苏联只需像英国暗示:他不希望德国过分强大,那么就像一个快要淹死的人一样,英国就会重新获得这种希望:局势在6月到8月就会完全改观。但是如果苏联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被粉碎。那时,德国就会成为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

——摘编自(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当时苏德战争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发动对苏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同治四年(1865)初,中亚的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勾结英国和俄国,入侵中国新疆南部地区,并建立反动政权。李鸿章提出 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 的谬论。左宗棠认为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不可偏废。英国以 调停 为名强调阿古柏 作为属国,只隶版图,不必朝贡 。 他义正词严地向总理衙门表示:阿古柏 为我必讨之贼 非他人所参与 ,亦 无须英人代为过虑也 。针对俄国用不平等条约交换伊犁的企图,左宗棠也接连上书,痛陈此约的危害。并于光绪六年(1880)二月,武力收复了伊犁。虽然迫于朝命调回北京,但他在伊犁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对曾纪泽的谈判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迫使贪婪成性的俄国不得不将部分领土归还中国。在进军新疆的过程中,他多次向清廷陈述新疆建省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省的具体方案。光绪十年(1884),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在新疆期间,左宗棠还重视屯田开荒,安置难民;推广蚕桑事业,发展地方经济;修筑道路,便利交通。此外,他还在光绪六年(1880)创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希望利用西北盛产的羊毛与外国输入的毛织物竞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收复和管理新疆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措施的历史意义。(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