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0.2017届 四川省德阳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254

一、单选题

1.

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些做法有助于(  )

A.纪传体例的推广B.君主权威的神化C.宗法观念的强化D.华夏文化的传承

2.

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3.

下图是唐朝贞观年间人口密度分布图。据图可知,当时(  )

A.黄河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长江流域B.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南方各地经济水平较为接近D.北方地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4.

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  )

A.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B.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C.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D.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

5.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 制度文章 科技水平 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 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  )

A.超越了 中体西用 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 华夷之辨 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6.

下表是各国在中国路债中所占的比重统计表(单位:万元)据表中数据的变化可推知,当时(  )

   时段国别

1894—1904

1905—1914

负债额

%

负债额

%

英国

5908

658%

15649

382%

德国

——

——

8526

208%

美国

——

——

1739

42%

日本

——

——

2697

66%

法国

——

——

6625

162%

比利时

3066

342%

5724

14%

总计

8974

100%

40961

100%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命运B.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转变C.列强争夺在华利益更加激烈D.中国政府财政已被列强控制

7.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 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 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

A.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B.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C.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D.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8.

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9.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述到,阿里斯提德因为人们厌烦其 正义 的名声而遭到放逐。三年后,他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回国后,他毫无怨尤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了卓越功勋。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B.个人自由由国家支配C.城邦利益的至高无上D.民主政治正逐渐完善

10.

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以18世纪中叶为分水岭,之前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之后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专制、停滞的民族。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日益清晰B.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C.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D.明清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

11.

针对联邦法院在1935~1936年间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令违宪,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司法改革法案。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5位最高法官。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行政权力的膨胀B.司法部门的僵化C.制衡机制的失灵D.新政改革的缓慢

12.

1950年代,英国不愿参与法德倡导欧洲一体化进程。但到1961年,英国开始申请入欧,却因法国的反对而多次失败,直到1972年才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入欧的历程体现出(  )

A.法德关系缓和推动欧洲一体化B.英国传统外交思维的重大转变C.欧共体内部力量对比趋于平衡D.法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障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 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 唯是买田广土 。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也得到了更多的使用。然而,由于雇工经营存在着 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 的情形,多数地主仍选择了租佃方式。在这种关系下, 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 ,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权属复杂化的 一田二(多)主 现象广泛出现。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这样,佃权就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产权形式,使得小农户能取得足够糊口的资产。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近代以后,敞田在英国仍普遍存在。这些土地掌握在不同的所有者手中,并且分成许多小块, 混杂地散布着 ,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土地收益的增长。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所有权不清的敞田等土地被圈围起来,变成领主或某个人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据统计,到1790年,400家大地主所有者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0%~25%,而个体农民的只占15%~20%……以贵族为核心的大地产者不愿再依照传统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佃户经营,他们或者自行招募农业工人直接经营农牧场,或者把土地交给租地资本家,坐享地租。而且,许多土地所有者还投身其他领域,特别是与地产密不可分的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工商业中大显身手。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2)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与近代英国土地制度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英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俄罗斯《权力》杂志记者报道,俄国政府为2007年版《<1945—2006年俄国现代史>教师手册》下达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指示: 约定是这样的:斯大林——好(建立了垂直的政权,但是,没有私有制);赫鲁晓夫——坏(削弱了政权的垂直的性);勃列日涅夫——好(按照评价斯大林的标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坏(毁灭了国家,但是,在叶利钦时期出现了私有制);普京——最好的执政者(加强了政权的垂直性和私有制)。 有人据此绘制了下图。

——据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摘编

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教师手册》的任一评价指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8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与此同时,东北边疆的朝鲜移民因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形势所迫,清政府于1909年借鉴各国国籍法,参照中国传统律例,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条例考虑到 各国国籍法有地脉血脉,即是属地、属人主义,因两主义相持必生抵触 ,因此,它采用了以血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或生于中国者均属中国国籍。这就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理所当然的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同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民。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国籍法进行了一些修订,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改革的主要特点。(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影响。(8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旭,字伯高,唐代书法家。张旭嗜酒,醉后呼叫狂走,乃下笔,或用自己头发蘸墨来写,醒后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时人称之为 颠张 、其书被称作 狂草 。张旭的草书脱胎于魏晋风流儒雅和飘逸敦厚,用笔较粗,形象深得横壮之势、线条厚实饱满、结构多变;虽然其字奇怪多变,但仍合乎法度,其《千字文》《肚痛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变化起伏跌宕,有如音乐之旋律。唐初诗人高适曾赞誉张旭深得魏晋玄学 弃彼任我 的超脱境界,其书法达到了庄子所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高度。唐代中后期的韩愈站在儒家积极入世的立场上以肯定张旭的书法为手段对释家的高闲书法问难。在他看来,一个 四大皆空"和尚不具备 利害必明 利欲斗进"的条件,一切归于淡泊就不可能产生激情,没有激情,任凭高闲怎样纵横挥扫,也将只有空洞的形式,而无真苦、真乐、真泪的精神内容,也就无所谓书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张旭书法的艺术特点及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韩愈肯定张旭书法价值的社会背景。(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