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4996.2017届 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116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
“
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
”
,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
“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
,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
强聒而不舍
”
。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人性格差异
B.个人职业不同
C.个人品德参差
D.生活环境差别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唐宋以前,中国土地制度以国家
“
授田
”
为主要形式,此后国家
“
不立田制
”
。前者田地为
“
王土
”
,后者为私有。唐宋之际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D.土地的高度集中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公元前44年,罗马共和贵族共谋刺杀军功卓著的凯撒,狂欢后人们开始悼念凯撒;公元1649年,专制君主查理一世被处以绞刑,英国走上共和道路,人们狂欢,很多却黯然神伤;1912年清末代皇帝退位,民主共和建立,不久人们开始怀念有君主的时代。反映了当时( )
A.变革要考虑时代性
B.流露出自然的感性
C.对统治者都很崇敬
D.抉择前的合理表现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有学者说:
“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
“
第三回革命
”
的主要意义是( )
A.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
B.结束了封建制度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实现了改朝换代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1936年涉及中国的报道为17篇,1937年为46篇,1938年为122篇 ,1939年为539篇,1940年为531篇。这状况表明( )
A.对日宣战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
B.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增多
C.中国战时国际战略地位不断强化
D.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
“
三线建设
”
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 )
A.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
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
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
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
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自
“
闺蜜干政门
”
爆发以来,朴槿惠成为韩宪政史上第一位在位时接受调查的总统。三大在野党宣布将在国会启动总统弹劾案,靑瓦台和朴槿惠宣布将尊重国会最终决议,但在此之前检方应暂停调查。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
A.代议制原则
B.宪政原则
C.总统权力至上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
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并行发展并非偶然。经济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革命,因为它产生了有新的利益、有着使其利益合理化的新的思想意识的新的群体
”
。符合上述观点的选项是( )
A.王安石变法 宗教改革 法国大革命
B.太平天国 法国大革命 农奴制改革
C.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1832年议会改革
D.商鞅变法 明治维新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
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2016年6月,英国
“
公投
”
投票率为71.8%,公投结果出炉是个
“
悲伤的日子
”
,显示了
“
我是欧洲人
”
的观念有了松动。这里
“
我是欧洲人
”
的观念主要是指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 )
A.政治一体化
B.经济一体化
C.国家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司马迁(公元前135—公元前86年),从小好天文历算和黄老之学。10岁起学习古文,20岁开始游历天下。太元初年(公元前104年),他开始撰写《史记》。《史记》有十二本纪、十表、七十列传等,共计130卷。它既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化,又记录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社会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民风,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如帝王、将相、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有较全面的反映。《史记》肯定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司马迁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关于自然界的认识成果,用他的话说,就是
“
究天人之际
”
。他试图通过研究自古以来天人相互感应的规则,深观时变,为现实生活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史记》成为后代正史之楷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史学的奠基人。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勤奋好学。特别喜爱史诗。大约从30岁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曾遍游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黑海北岸以及波斯等地,寻访各地历史遗迹、考察风俗民情,肯定了亚非人民的文明成就,同时还收集到大量关于希波战争的资料。希罗多德在估量史料和处理史料时,他充分表现出了
“
求真存疑
”
的批判精神;希罗多德在史学上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编纂方法。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叙述生动有趣,把历史真实性与描写艺术性结合起来,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了基础,至今仍被西方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
——摘编自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司马迁、希罗多德史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史学编撰的主要因素。(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司马迁、希罗多德二人史学的共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史家治史的认识。(11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编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
比较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经济地位,如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一样,辉煌的过去和无法预测的未来并存。法国人把德国300多个邦国减少到38个,并为德国人制定了统一的法典,改善了德国的基础设施,为他们提供了先进信息和输送了民族主义精神,达官贵人都以使用法语为荣。这个地区和法国东北部正在兴起的现代工业区、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比利时连成一片。决定德国工业革命命运的是普鲁士,那里的容克地主很早在经济上和西欧先进国家联系在一起。1818年,普鲁士废除了国内关税,为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打下了基础。1819年,李斯特以德意志所有地区五千多名商人和厂主名义起草《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建议废除国内关税,成立德国工商关税联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28年开始酝酿全国关税同盟。1834年实现的关税同盟,把4个邦国、2300万人统一起来。30年代末,有88%的德国人口生活在关税同盟国家之中。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国关税同盟改革的历史背景。(8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关税同盟改革对德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7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珍珠港事件的起因是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的玩忽职守和罗斯福总统有意使美国卷入战争。无论夏威夷驻军负责人金梅尔上将和肖特将军是多么无能,在军事上遭受重创的罪责主要应由华盛顿以罗斯福及陆军总长史汀生、海军部长诺克斯为首的军政首脑负责。他们通过各种可靠途径已深知形势危险和战争不可避免,却未如实通报夏威夷方面。第二,
“
罗斯福有意让日本成功的袭击珍珠港
”
。赫尔国务卿则是罗斯福的同谋,他没采纳军方提出的以外交行动争取三个月和平的要求,急切地在1941年11月向日本提出了苛刻的
“
如同最后通牒一般
”
的照会促使形势恶化。再则,美国在1941年初即与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军事合作,分别在华盛顿和新加坡召开两次军事会议,讨论针对日本的防务问题,至同年8月《大西洋宪章》发表,美国实与日本壁垒分明,终使日本在美军措手不及的情况下铤而走险……
——莫根斯坦《珍珠港:秘密战内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分析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原因。(9分)
(2)据上述材料,任选一种观点加以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梁漱溟(1893—1988),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中国传统官宦之家、诗书礼乐之家。其人生思想前后分为三期:
“
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
”
(1907—1912)——
“
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
”
(1912—1921)——
“
中国的儒家思想
”
(1921以后)。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他本人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的中西文化论争。
——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中国思想界讨论
“
中西文化竞争
”
时,
“
梁漱溟之问
”
引发思考。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