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5.2017届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31

一、单选题

1.

图 7是一块出自甘肃省某个墓地的画像砖,大约是公元 3或 4世纪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农民,他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  )

A.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B.畜力已经取代人力从事生产C.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D.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

2.

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 殿试 ,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3.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 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 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下列最能支撑这一 研究结论 的史实是(  )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4.

秦朝的 书同文 行同伦 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这说明(  )

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C.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5.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题不断变革。从 中体西用 全盘西化 ,再到 20世纪 30年代的 充分西化 ,40年代则演变为 现代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

A.并不适合中国国情B.与救亡图存相结合C.逐渐趋向于理性化D.由器物深入到制度

6.

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 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7.

陈独秀在谈到党内合作的方式时说: 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这表明(  )

A.中共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B.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D.陈独秀排斥革命统一战线

8.

图 8是毛泽东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 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

A.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B.突破 城市中心论 革命模式C.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9.

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由此可知雅典(  )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B.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D.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

10.

1726年,伏尔泰访问伦敦,在格林尼治集市看到所有人都穿着节日盛装,他分不清楚哪些是仆人、学徒和主人,哪些是乡下人和城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促进服装业发展B.节日活动不存在等级差异C.民主政治使阶级差异消失D.社会等级和身份关系弱化

11.

1924—1928年,美国在苏联的对外贸易中,居第二位;1930年,苏联在美国工业装备的输出中居第二位,而当时输往美国的苏联物品,主要是一些基本原料,如皮革、木材、无烟煤等。材料表明(  )

A.美苏意识形态矛盾已消弭B.美苏合作以应对经济危机C.美苏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D.苏联借助美国推进工业化

12.

冷战 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说: 今后的世界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而是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 此观点的核心是(  )

A.强调文化的民族性B.推行文化霸权主义C.主张结束武力对抗D.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 疑古 思潮。
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 圣道之全 ,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 圣人之道 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 疑古 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 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 。20世纪 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 古史辨 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 层累地造成的 ,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 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 疑古 思潮的背景和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 疑古 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 20世纪的 疑古 思潮。(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大事年表》(部分)
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1652-1672年,三次英荷战争
1687年,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688年, 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21-1742年,沃波尔主持政府工作,为第一位内阁 首相
1756-1763年, 七年战争
1763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锭纺纱机—— 珍妮机
1767年,瓦特改进纽卡门蒸汽机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 骡机
1782年,瓦特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自动织布机
1825年,斯蒂芬森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第一欠世界性经济危机
1830年,托利党一党统治终结,辉格党政府组建,议会改革开始
1831年,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现象1832年,议会改革法令通过,部分 腐败选区 被废除1839年,挑起鸦片战争

——整理自闫兆祥:《英国史》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英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和张汤向武帝提议,向全国有产者征收资产税,是为 算缗 。根据颁布的 算缗令 ,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 市籍 ,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规定凡二缗抽取一算,即一次性征收百分之十的财产税。而一般小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 算缗令 颁布后,有产者大多不愿主动申报,出现了 富豪皆争匿财 的景象。两年后武帝颁布 告缗令 ,鼓励举报,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令一出,中产以上的家庭几乎都被举报,社会秩序顿时大乱。朝廷内部对这一法令颇多非议,武帝不惜用杀戮的办法来对付所有的反对者,武帝委派张汤、杨可、杜式等酷吏严格落实 告缗令
这场举报运动持续推行三年之后, 告缗遍天下 ,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抄产,政府没收了难以数计的民间财产以及成千上万的奴婢,连皇家园林上林苑里也堆满了没收来的财物。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税制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税制改革的影响。(8分)

16.

[历史—选修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2年 1月 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 门户开放 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 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
1941年 11月 26日,赫尔还交给日方一份《美日协定基本纲要》草案,此即 赫尔备忘录 。其要点是:为了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和解冻资产,特提出以下交换条件:日美两国同意遵守美国历来主张的各项原则,两国倡议一切与远东有关的国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从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撤出一切陆海空军和警察力量;日本撤销对汪精卫政府和 伪满洲国 的承认。

——据吴景平 赵哲:评《美国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态度———兼析史订生主义的提出及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态度变化的原因和实质。(8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 赫尔备忘录 表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其产生的后果。(7分)

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他于1898年4月撰写了《劝学篇》一书。该书广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张之洞的主要思想。作品分为内篇和外篇,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篇重申纲常名教;外篇全面介绍了西方社会制度。他在《劝学篇·序》中说: 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日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他认为 外洋之强由于学 ,兴学育才是学习西方的第一方略,他倡导的 新学 亦包括 西政 ,这比早期 中体西用 论者的观点进了一步,扩及 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 诸项,但对 设议院 民主 民权 等部分讳莫如深。

——摘编自冯天瑜《张之洞及其 <劝学篇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之洞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张之洞思想的主要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