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8.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120

一、单选题

1.

古籍记载,先秦 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这说明(  )

A.姓与氏表明社会地位的贵贱不同B.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在西周以后C.姓一传而可变,氏千万年而不变D.姓与氏合并是由于制度变革影响

2.

屯田制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利用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曹魏时期的民屯每50人为1屯,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这种民屯的经营模式是(  )

A.宗族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3.

(中庸)记载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黄宗羲后来说朱学 以道问学为主 ,陆学 以尊德性为宗 ,宋代以后 尊德性 道问学 一分为二。这表明(  )

A.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C.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D.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4.

读表1,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 单位:市斤/市亩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明清

全国粮食亩产

8784

9648

9492

9084

8328

11568

15624

南方稻区

6432

9492

13632

16644

23124

31248

表1
资料来源:余也非《 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

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 南稻北粟 格局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5.

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 抽长制 ,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 膳田 寡守田 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

A.遗产继承体现了和谐家族关系的宗旨B.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趋于完善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强固大土地所有制

6.

甲午战后有人认为: 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 。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 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 这表明女学兴办(  )

A.是民族救亡途径之一B.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7.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 临时 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8.

表2为 一五计划 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

表2

A.一五计划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一五计划 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9.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

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B.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D.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

10.

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 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苏联为实现 粮食产量最高 采取的途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开展农业集体化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11.

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这种变化是因为(  )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D.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纪念日

时间及设定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1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每年121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含日

旨在纪念19446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

194558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58日为纪念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历史学界对于以往的抗日战争历史研究得以重新审视。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往研究只关注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申国原有现代化进程的藩篱,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诸多新成果。
在研究主旨方面,由以论带史转向对历史真实做科学总结。对于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分析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共产党避开了抗战的主战场。这一观点获得不少人的赞成。事实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努力与长期坚持,中国抗战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同样的道理,没有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长期坚持,中国抗战也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二者不可偏废。

——摘编自《荣维木畅谈中国抗日战争研究的现况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设立的两个抗战纪念日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抗日战争研究领域发生的变化。请阐述对 抗日战争中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 的理解。(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并且在查理五世的统治下建立了横跨欧洲大陆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从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产。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材料二 英国在1215年的《大宪章》中,已经开始对国王的征税权作出限制。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 ,确立海上霸权。1688年 光荣革命 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公元829年(唐太和三年),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李德裕来此之前,这里刚刚遭到一次战争的洗劫。南诏贵族攻占了戎、邛二州,并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财物,西川人民透受了一场大灾难。他到任后着手收拾残局,医治战争创伤。他注重调查研究,绘制了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精减了老弱病残,选用善战而适应当地环境的士卒;同时又从当地每二百户中抽调一人作为民兵,在农闲时习武,有事打仗,无事务农,称为 雄边子弟 。在与南诏、吐蕃交界的险要之处分别修筑了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城防。过去,从内地运粮供应黎、雟州,常在炎热的夏季送到, 地苦瘴毒,辇夫多死 。李德裕改为十月出发,盛夏之前粮食即可运到, 馈者不涉炎月,远民乃安 。他还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庐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当时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余顷,都是肥沃的良田,原来由农民零星垦种,后被豪强兼并。李德裕 至则均其耕垦,首及贫弱,俾其利而一其征 。同时还着手改革弊风。当时蜀地很多人私卖女儿,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买的妾,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岁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满以后,要归还本人父母,严令限制买卖人口。
经过几年经营,西川 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 。从此西川的形势有了显著的好转,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作用。(7分)

1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1925年10月5日—16日,德、比、法、英、意、波、捷等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召开会议,12月1日,《洛迦诺公约》的各项文件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是:
(1)根据《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双方不得彼此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彼此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凡尔赛条约关于莱菌非军事区的规定应得到遵守,道威斯计划仍然有效。
(2)根据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的仲裁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对今后发生的一切争端,如不能通过正常的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但在德波、德捷条约中未对它们之间的边界规定任何保证的办法。
(3)根据法波、法捷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一方受到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援助和支持。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迦诺会议召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洛迦诺公约》。(9 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 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 危机时期 。当时,美国处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 美国向何处去 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 幼稚工业 ,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摘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 制造业 的观点。(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