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5.2017届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5 浏览数:164

一、单选题

1.

读图6,序号和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采取了焚诗书控制思想的措施B.②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C.③诞生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D.④创作了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离骚》

2.

《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 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 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

A.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 D.大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

3.

《晚明大变局》一书提到: 近来人们常说 晚清大变局 ,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 ,这里的 晚明大变局 主要表现在(  )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4.

阅读图7和诗文,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
①此画是古代人物画的代表,体现了 以形写神 的风格
②此画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抒发性情重于刻画细节
③由于科举考试侧重诗赋,此时古代诗歌创作达到全盛
④该诗对当时思想界脱离现实,空谈心性的状况提出批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

1898年谭嗣同在《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中曾指出: 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 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借鉴历史经验,主张中体西用B.民族危机加深,出现变革契机C.认同百家争鸣,致力托古改制D.主张救亡图存,提倡民主共和

6.

《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是 学生牺牲的精神 社会裁制的精神 民族自决的精神 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 。该事件(  )

A.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7.

下列诗词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推倒三山黎庶悦,中华崛起翻新页。 ②聚首上海怀天下,再游湖上驭红船。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A.②③①④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8.

图8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所展现的不同时期中国形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中美两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对抗
②折射了中国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变化
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从敌视到建交、合作的过程
④展现了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历程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9.

托克维尔指出: 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对此观点的全面理解是(  )

A.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B.工业文明创造了环境污染C.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D.工业文明带来了双重影响

10.

有西方论者认为: 法国大革命是现代西方形成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阶段,它实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摧毁了旧秩序的等级制和整个社会,强化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现代国家的成长。 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①三级会议的召开 ②《人权宣言》的发表
③法国民法典的颁布 ④巴黎公社的成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

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 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 这表明(  )

A.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B.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C.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D.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12.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 文明是在提出艰难挑战的环境中诞生和成长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挑战,对资本主义文明也是一个刺激和推动 。下列史实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二、开放性试题

13.

国家通过实施各类政策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34分)
材料一 城市商业繁荣是罗马帝国兴盛的基石,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商人得到了帝国政府的承认、保护和部分特权,如降低关税和简化税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他派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商人占取重要港口,外贸商队均有官方的武装部队保护商人自由往来各地,而且在政府主导下为城市修建了城墙。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城专设机构供外来商人使用和居住。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对国内商人课以重税,使 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商人被定为贱民.不得进入仕途。此后.商业发展的空间已极小。
(1)阅读材料一,概括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和汉武帝时期商业发展的异同点。(8分)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谈到人口增殖问题时指出: 中国人口总是不加多,外国人口总是日日加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
1949年毛泽东指出: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我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人力是现实生产力,人多力量大。 从1949年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
邓小平强调人口过多给经济、社会带来负效应。1982年,中央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 201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6.6%,远超国际标准,故此政府全面实施 二孩 政策。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人口主张及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主张及政策提出的依据。(10分)
材料三 1931年,西方经济学界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问题展开争论。一派认为,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应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派认为,应该让私人企业居于主导地位,才能避免政府干预企业的发展及公共资源的浪费,才能推动国家经济良性发展。
(3)概述这一争论在西方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你如何看待上述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材料阅读

14.

(20分)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丰富。
表3 历史笔记资料表

作者

书名

内容

北朝

《洛阳伽蓝记》

展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扶闻,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然其遗闻轶事,颇足以补史乘史书存文献。

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记载禄山诸事.文辞灿然,叙述颇详,而不免于琐杂,然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自都城、坊市、风俗、典礼,糜不该载。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史家之误。

——选编自姚继荣《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1)阅读上表,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简述你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10分)注:史料价值是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史料种类、来源、形式等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15.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由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则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指挥中心,重庆也由此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8分)

——选编自何一民主编《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