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3.2017届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3688

一、单选题

1.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 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 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2.

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时起,一种名为 使职差遣 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  )

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

3.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入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 金银盐钞引交易铺 ,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钞引 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4.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

区分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0/0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5.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 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6.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7.

图8为滇缅公路示意图。该公路中国段于1937年11月开工,1938年8月竣工通车,缅甸境内的路段也在预期内完成。由此可见,滇缅公路的修建(  )

A.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的物资供应B.为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扫除障碍C.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D.宣告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8.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部署。精减对象主要锁定在 195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 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 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一律不予精减 。该通知意在(  )

A.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B.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C.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9.

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B.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C.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10.

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 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

A.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B.责任内阁已经形成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D.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11.

截止到1926年,苏联全国共有65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瑞典的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借助外国资本建立重工业体系B.采用租借形式建设社会主义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重工业D.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12.

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

A.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B.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C.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D.是美国建设 伟大社会 的尝试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人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是一种岛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假如照顾了英帝国,便难于兼顾欧洲。二战后西欧的主要潮流是一体化,但英国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致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特殊的英美关系也要求英国重视欧洲,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抑制苏联,美国希望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 闭关锁国 开放世界 转变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化,并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12分)

2003年人教大纲

《中国古代史》目录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史》目录

11早期中华文明

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

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表1                                                                   表2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特权,后来它又逐步取得代表王室对印度的统治权。但其自知单凭自身力量很难实行有效统治,因此采取了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东印度公司牢牢掌握着统治印度的最高实权,以达到掠夺印度、服务英国的目的;另一方面,英国殖民者并未立即完全摧毁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而是采取了与印度的土邦王公贵族相勾结的办法,利用印度自身封建势力对印度实行暴力统治,以达到永久殖民占领的目标。
随着印度人民的不断抗争,特别是一些上层精英人士的不断争取,迫于压力,英国殖民者逐渐进行了一些改革。1790年—1793年,印度总督康沃利斯改革司法制度,将司法与行政分立,并完善了民事、刑事两类司法体系。1833年英国殖民者通过印度政府法,决定在总督参事会中设立专司立法成员,立法成为总督参事会的专项职能。1853年,印度政府法又正式使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法案决定采取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录用印度文官,为今日印度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陈峰君《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

(1)根据材料,概括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印度公司的改革。(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从投降到盟军正式接管,日本国家军事机器有计划地销毁了相关的文件。东京审判不仅在军事法庭的名义下进行,甚至连法官和检察官都由盟国推荐,并由占领机构 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 任命。麦克阿瑟将军向杜鲁门总统建议不起诉天皇,功利性考虑是天皇在日本民众中的威望,惩罚天皇可能造成占领区秩序动荡。作为亚洲冷战的桥头堡,日本是在与苏联的铁幕对抗中的一张好牌。东京大审判的不彻底性,不仅不利于日本民族在战败后自我反省,也给日后国际关系处理蒙上了许多阴影。

——摘编自黄鸣鹤《不彻底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材料二 为参加和进行东京审判,检察方和被告及辩护方都准备了详尽的资料,其中检察方的证据资料为21200页,辩护方为26800页。它为研究日本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远东国际关系史和国际法特别是战争法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东京审判既是法律的审判,也是政治的审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审判仅以战争罪审判日本战犯,就无法惩治策划、发动和指挥侵略战争的领导者,东京审判用战争罪、反和平罪、反人道罪,将策划、发动和指挥侵略战争的领导者押上了神圣法庭予以惩罚。从法律上讲,它体现了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和对国际法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绝非胜者对败者的报复。

——摘编自刘庭华《东京审判的历史功绩与缺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审判不彻底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开始将战后建设人才的培养提上议程。在技术发展领域,国民政府考虑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他们选派了朱光亚、李政道、唐敖庆等去往美国学习。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考虑战后成立联合政府,派遣罗沛霖、张大奇和王天眷等前往美国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二战后的留美高潮。这一时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6200人左右,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人约占80%。
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动员大家回国,1950年他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0年春,朱光亚等人回到了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明确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1953年7月,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被禁止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中国总理周恩来,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写信。这些努力终于促成美国政府在日内瓦谈判中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 两弹 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摘编自王德禄《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光亚等知识分子赴美留学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朱光亚等知识分子回归新中国的因素并概括其贡献。 (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