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5.2017届 河南省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4 浏览数:163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 五德 。每个朝代在 五德 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并对应相应的颜色,也称为 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 实质上宣扬的是(  )

A.倡行仁政,以德治国B.阴阳五行,变化有常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政权统治,合法正统

2.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 中民 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 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 的君子。董仲舒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落实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B.儒家思想成为各级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
C.大力践行 重义轻利 的社会价值观念D.倡导 行教化、正万民 ,以维护统治

3.

封禅大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礼仪,礼仪的执行者往往是封建帝王,但在唐高宗举行封禅泰山时,皇后武则天随行并参与祭拜。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B.武则天具有超强的能力和意志C.儒家思想地位受到严重地冲击D.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和风气

4.

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 死水 中泛起了 微澜 。以下对宋元时期 新型经济 理解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产生B.说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C.私营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农村中开始出现租佃生产关系

5.

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6.

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

A.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B.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C.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D.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

7.

十七大报告指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在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如下表。对表格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

8.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强调了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 权威的根基被摧毁 。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梭伦(  )

A.颁行了陶片放逐法B.实施财产等级制度C.向公民发观剧津贴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9.

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 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是(  )

A.浪漫主义文学B.古典主义文学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二、材料阅读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 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 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 三来一补 ,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16分)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学者尼尔·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据尼尔·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早在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创建了慈善性的医院,收容各种残疾人集中治疗,此后便历代相传。公元六年,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横行,汉平帝下令在当地建造一些房屋,里面放置各种药品,并配有专职的医生,给患病的人给予及时医治,这便是我国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公元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竞陵的王萧把自己住宅拿出来,设医置药,收养贫病,这可能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隋唐时期,具有一定收容能力,并制定有相关管理制度的医院便初步产生。到了宋代医院规模空前扩大,门类更加齐全,设备完善,而在北宋末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一些为贫困人治病的 安济坊 ,既救济穷人的生活,又给他们治病。明清时期州县官办医院就较为普遍了。

——摘编自张赫《我国古代医院的诞生及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英国)医院 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 恩惠制度 。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11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4分)

1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 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叉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保障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中国劳工旅 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中国劳工旅 的历史贡献。(9分)

1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颜元,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颜元认为, 今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 ,若 今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 ,因此,在其主持的漳南书院里,教学内容包含天文、地理、数学、兵法、水学、火学、工学等自然科学。颜元强调 习行 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躬行实践,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
材料二 1869年,汤顿委员会(英国四大皇家委员会之一)把文法学校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实行寄宿制,以升学为目的,为上层资产阶级服务口第二类培养军队、医务、法律、文官、工程和商业方面的人才,课程包括拉丁文、英语、政治、经济学、数学、科学,学生离校年龄为16岁。第三类为下层阶级而设,课程包括拉丁文或一门外语、英语、历史、初等数学、地理和科学,学生离校年龄14岁。

——摘编自刘新科《外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颜元关于学校教育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颜元和汤顿委员会关于学校教育主张不同的社会背景及这两种教育主张的本质区别。(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