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9.2017届 湖南省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256

一、单选题

1.

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2.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 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3.

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 是确定待遇的标准; 指职位,如 大学士 等;而 差遣 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利。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  )

A.防止官员权力膨胀B.明确官员的职责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

4.

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

乾隆四十年1775

数量

不超过20万石

30万石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5.

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
表2

1931

1933

下降幅度

中国茶叶出口额

5108万元

3858万元

30%

中国蚕丝出口额

14704万元

5642万元

61%

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C.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D.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6.

有学者认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 神圣 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 虚伪 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片面地夸大了人性之美B.批判指陈传统文化之弊C.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D.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

7.

《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苏联红军胜利万岁 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8.

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 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 这一措施(  )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9.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 自己的主人 ,又是 自己的奴隶 。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C.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D.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10.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接到国会提交的法案后十日之内,如遇国会休会而无法将该法案退还时,该法案不得成为法律。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由此可见,美国(  )

A.存在行政干预立法B.成功实践权力制衡C.总统权力大于国会D.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11.

有学者认为: 启蒙运动不仅对抽象推理和空想方案持批判态度,而且还为重新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欲望和情感,奠定基础 。这里所说的 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 所引发的社会思潮是(  )

A.早期人文主义B.理性主义C.自由主义D.浪漫主义

二、材料阅读

12.

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 办赈至善善策 。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二 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该基金会以 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 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慈善公益思想产生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血缘、情理、入世 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 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 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 入世精神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的制度。在朝廷分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朝廷的五省中,秘书省职掌较闲,内侍省全是宦官,并不重要。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事无不总,是一个执行各种政令的机构。门下省置纳言二人。内史省置内史令二人。三省长官共同定令立法,参决军国大政,担任宰相的职务。
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那、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因而造成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的情形。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度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 大小之官,悉由史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时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时行政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1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62 年10 月22 日,肯尼迪总统宣布实行 封锁 禁止舰船将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并要求苏联撤走战略性导弹。但是,他没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罗政权,也没有要求拆除占巴的防预性导弹。当开往古巴的苏联船只改变航线时,当美国确信苏联油船未带进攻性武器而允许它继续前进时,很明显,这两个国家都不想打仗。最后,10月28日,赫鲁晓夫宣布,他己下令将苏联导弹撤出古巴。
材料二 1963年8月5日,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一条约得到了人多数国家的欢迎,它们也都签署了这一条约。1968 年初,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核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这一条约于1970年3月5日开始生效,到这时已有47个国家签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国际背景,概括美苏两国应对该危机的共同之处。(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应对危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6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陈绍宽(1889年10月7日~1969年7月30日),前国民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1928年,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蒋介石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抗日战争中,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舰的作用。……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1946年6月,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中国人第一次拥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结束。

——摘编自《海军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绍宽提出建造航母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绍宽航母梦破灭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