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0. 广东省广州市2017年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210

一、单选题

1.

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 民族共同语 ,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小农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文字的统一D.大一统思想的出现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 以盈补虚 出入相补 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3.

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科举制进一步完善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发展D.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4.

王阳明提出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 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

A.主张格物致知B.反对 天人合一 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D.主张克服私欲

5.

1898年,《农学报》载叙福建茶商有人 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利甚厚 。1905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  )

A.竞争与交流推动传统茶业转型B.洋务运动扩展到农业领域C.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印度D.实业救国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6.

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万国同风 ,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7.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 苏联热 ,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些讨论(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B.高度赞扬苏联对国共合作的支持C.表明中国知识界不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D.为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8.

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

A.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一五 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D.大跃进 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9.

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  )

A.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B.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D.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10.

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运动与工人斗争的诉求依次地表现为,在18世纪是 公民权利 ,19世纪主要集中在 政治权利 ,进入20世纪,主要表现在 社会权利 社会权利 的诉求主要表现为(  )

A.争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B.争取与个人自由相关的基本权利C.争取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D.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1.

1960年,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开发协会,作为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它的宗旨是通过对不发达国家给予条件较宽、期限较长、负担较轻的贷款,促进其经济发展,减轻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这一机构的成立(  )

A.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B.加强了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C.抵制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扩大了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影响力

12.

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这些做法(  )

A.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C.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D.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 的学说,主张 为政以德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 民贵君轻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民同乐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民事不可缓也 取于民有制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 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 。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天下为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互宣战。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注:与国指友邦,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摘录

朕以明治十五年条约1882日朝《济物浦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清国之计,惟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 ……以损害帝国之权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终始,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武勇,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对清国宣战诏书》摘录

比较两则材料,指出一处不同,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说明需史论结合,合理充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他认为,由于科技革命和全球问题激化,人类已经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核威胁在增加,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在加强,全球性问题在激化,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在全球性的核冲突中, 不会有胜者 。他主张 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 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当作敌人来对待 ,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退居次要地位等等。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从1988年开始,苏联开始单方面终止军备竞赛。1990年,苏联与西方签署了欧洲常规裁军条约和新的欧洲宪章。同时这一思想也导致苏联在国际上放弃了应该有的斗争,向西方社会全面无原则的认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的国内外形势。(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 全球缓和战略 的目的,并分析这一思想的影响。(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明朝人王士性(1547—1598),好游历,相继在河南、北京等地做官,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相继写了《广游志》和《广志绎》等地理学著作,对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概括。王士性全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对 人定胜天 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从理论上总结出 天下事不可懦而无为,尤不可好于有为 。他认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他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特别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在人文地理的各个分支,如风俗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民族地理乃至军事地理的研究都留下真知灼见。王士性注意观察与分析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处和短处,以确定环境对某种社会需要的适宜或者有利的程度。王士性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缜密独到的思想,给明末清初的学者以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概括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