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2. 贵州省贵阳市2017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858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文字多刻在青铜器皿上,青铜铭文内容丰富,为后人提供了祭祖、征伐、册命、赏赐等详实记载。这反映出西周(  )

A.青铜铭文追求审美功能B.青铜工艺水平提高C.文化传承意识增强D.宗法礼仪渐趋崩溃

2.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 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3.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在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 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 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办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这反映了(  )

A.民族资本家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B.中国社会传统阶级结构出现裂变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D.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4.

时装 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 时装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 时装 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  )

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

5.

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 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 四大发明 一目。当时把 四大发明 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

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6.

邓小平曾说: 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直接得益于该讲话精神的举措是(  )

A.闽、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B.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C.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

邓小平说: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B.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D.一国两制 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8.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  )

A.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B.维护了 议会至上 的原则C.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9.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文学领域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其中重要的文学流派。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揭露社会黑暗面B.鼓吹暴力革命C.真实地再现历史D.塑造英雄形象

10.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 一致通过 改变为 多数赞成 ,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 缺席政策 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 迫使欧共体通过 卢森堡协议 ,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的原则。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B.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严重分歧C.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11.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 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 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 ,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为迷惑。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C.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D.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二、材料阅读

12.

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 始通于西汉张骞 凿空 、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 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绢马贸易 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 功成作乐 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3.

科学不仅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是改变精神世界最强大的力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牛顿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发现自然界按照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揭示了隐藏在黑暗中的自然界和自然规律,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材料二 18世纪下半期,英国的各类工匠具有惊人的理论知识,最普通的风车木匠,通常也能够计算出机器的速率、能量和功率。1763年,瓦特开始改进纽卡门的蒸汽机,制商马修·博尔顿为瓦特筹措了相当昂贵的实验和初始模型的资金。1776年,第一批新型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1782年,瓦特的双向式蒸汽机取得专利。詹姆士·瓦特的小儿子小瓦特与商人博尔顿合资组建了专门制造蒸汽机的索霍制造厂,批量生产蒸汽机,推向市场,将蒸汽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资本。有学者指出: 英国若无1624年《专利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

——节选自《全球通史》、《公司的力量》、《大国崛起》

材料三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的深入,日趋复杂的国家管理工作,推动19世纪的英国进入制度全面变革时代。经过议会改革、文官制度改革、行政和司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将知识精英引入国家管理体系,巩固和扩大议会改革的成果,为政府的透明化和民主化创造条件。英国的大国地位不仅是物质的,也是道义和精神的,为现代世界提供了示范。

——节选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科技是改变世界最强大的力量 ,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14.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21日

材料二 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日本一小岛国夷耳……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

——孙中山《拟创立农学会书》1895年10月

材料三 以康有为为领袖的维新派和光绪帝为首的 帝党 联手,激愤于甲午战后出现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初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自此开展自上而下地全方位的改革。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各门类兴起,几乎都可以在戊戌变革中找到源头。时人评论这次改革 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举行太大。 斯时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 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

——《中华文明史》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心态的表现和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战后中国思想界的变革。(7分)

1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二十世纪20世纪年代,在法国外长白里安的积极努力下,促成欧洲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和平协议,史称《洛迦诺公约》。《洛迦诺公约》强调签约国家之间的争端,如果通过外交方式不能协商解决,就由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庭裁决。
《非战公约》第一条 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材料二 联合国之宗旨:一、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1945年《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 罗斯福深信,在联合国的框架之内,只要几个大国合作,起到国际警察的作用,便于能够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尽管受到广泛批评,否决权还是被认为不可缺少。在发生重大危机时,大国间的协议对维护世界和平是必要的。……无论大小,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许放弃自己的独立或者使自己屈从于一个有暴力的权威的国际组织之下,但是当时人们的确普遍希望甚至相信联合国的权威和威望将会与时剧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和《联合国宪章》的共同主旨并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和社会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的 有效集体办法 。(7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1904年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约4963.7公里,其中由外国投资修筑与管理的占21%;清政府向外国借款、用外国工程师建造的铁路约占58%。1906年,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说:自建铁路 无一款,必资洋债;一无货,必购洋货;一无人,必募洋匠。

——经盛鸿《詹天佑》

铁路所至,即其兵力与移民之所至,而附近之矿产,亦为彼所有。故分得土地之多少,即以所得路线之多少为比例。

——少陵《中国国民立国之根本大计》

材料二 《说文解字注》: 人,象臂胫之形。人者,其天地之德。 字的一撇一捺,象征着德和才、个体和群体。修京张铁路面临两大难题: 1800米的隧道和33%的坡度。詹天佑强调:实地勘测线路 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 大概 差不多 这一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经过反复的勘测、比较,他设计出当时国际铁路界最先进的 字形线路;他关注工程建设的每个细节,最后建造成著名的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的火车采用 詹尼挂钩 ,是詹天佑引进欧美铁路推广的一种新式挂钩,社会上流传这是他发明的。詹天佑在编纂《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时,将 詹尼挂钩 定名为 郑氏车钩 ,有意回避 字译音。詹天佑支持保路运动、争取中东铁路权益,竭力维护中国铁路主权,认为中国人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制约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詹天佑塑造的 字内涵。(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