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9.2017届 辽宁省鞍山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0 浏览数:118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子主张: 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这一观点可概括为(  )

A.恩威并施,赏罚并重 B.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C.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D.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2.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 双轨城市化 ,即 自下而上城市化 自上而下城市化 。其中与 自下而上城市化 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4.

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 自保的要求 ,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  )

A.肯定了人的重要性B.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C.阐述了社会契约论D.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

5.

有学者指出: 全球化跟国际化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这里,该学者主张(  )

A.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B.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C.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D.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二、材料阅读

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 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管,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 田底权 (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 田面权 (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 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 平等相称 。农民永佃权其有二重性。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一一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童增加、城市化加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童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 如仅以18、19世纪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理念予以回应。显然将不可能且不具有现实适宜性 。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质日益激化。…… 英国于颁布1947 年《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 国有化 ,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说明明清时期水佃制的积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13分)

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及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 中西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 自行选定中国或欧洲任意一个具体的模式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模式及其特点,并依据有关史实简述)。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在他刚即位时,便下诏书恢复了原来实行过的十五税一的政策。惠帝又鼓动农民努力拼作,对于有成绩的农民还免除其摇役。为了促使人口增加,惠帝还下令督促民间女子及早出嫁。如果女子到了十五岁还不出嫁,就要征收五倍的算赋。算赋是一种成人的人头税,每人交一百二十钱,即为一算。对于原来限制商人的政策,惠帝也大大放松,以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惠帝的这些措施使西汉初年的经济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其次,在文化方面,惠帝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他在公元前191年,将 挟书律 废除。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 挟书律 也不例外。惠帝很有魄力地废除了这一法令,这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都开始活跃起来,为儒家被汉武帝确定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惠帝在很短的皇帝生涯中,还完成了长安城的全面整修。当时西汉和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长安城的国都形象急需完善。于是惠帝决定整修长安城,在公元前194年正式开工,到前190 年完工。整修后的长安城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除了罗马城外,没有再和长安相媲美的城市了。长安城共十二座城门,每面城墙有二座,每个城门又分成了三个门道,右边的为入城道,左边的是出城道,中间的则是专门供皇帝用的。

——摘编自《爱历史·汉惠帝刘盈的改革》

(1)报据材料,概括汉惠帝改革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惠帝改革的作用。(9分)

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4年,太平洋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起初人数很少的美国军队从太平洋的几个据点出发,逐步朝着西北方向向日本推进,但遭遇到日军的顽强抵杭,付出重大代价。1945年春季,美国夺取冲绳岛,从冲绳岛及航母上出发,对日本展开大规模轰炸攻势,摧毁了日本的工业,破坏了其海军残余力量,迫使日本政府认真考虑求和问题。
接着,1945年8月6日,原子弹被投到了有20万居民的广岛,仅仅这一次爆炸,便毁掉整座城市,有约10万人丧生。两天后,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出兵。8月9日,在长崎又投下原子弹,造成约6万人丧生.两枚原子弹和苏军宣战逼迫日本人立即求和,1945年9月2日,双方签署正式投降书。
科学家相信,真正的核冲突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人们很难想象再一次经历原子弹爆炸,因而通过这种方式将会阻止未来的大规模战争,但虽然1945年8月以后核武器再未出现在战争中,但核弹头成为世界军火库存的一部分,对人类生存及地球本身都是前所未有的成胁。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日本投降的原因。(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核武器在战争中的应用。(8分)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元朝统一中国后,版图的广阔和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元世祖曾设想利用黄河把西藏高原和大都联系起来,使进贡能通过水运转输大都,并在黄河源头建设一个城市,用以促进中原和西北的互市。为实现这两个设想,他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派遣懂得多种方言的女真人都实为招讨使去考察河源。都实曾三次到达吐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出旅行家之一。他西行路勘,历时四个月,终于发现黄河源头 火敦脑儿 ,译言星宿海。这次路勘有他的弟第阔阔出同行。1351年,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有关河源的第一部专著。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地理描述,对河滩地区的地形、水系、植被、动物、人口、聚落、城镇分布等都有简单扼要的介绍,并纠正了《汉书·西域传》所 黄河源为伏流重源的 科学说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都实黄河源考察成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实黄河源考察的意义。(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