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1.2017届 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70

一、单选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 皇帝四面 解释为 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 ,把 皇帝寿长300年 说成 影响后世300年 。这一现象表明(  )

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

2.

唐朝根据儒家 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 的基本信条,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而未象西方那样通过改变法律和制度来处理国家事务的典型方式。其原因是(  )

A.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扩大统治基础C.适应君主专制制度D.维护宗法制度

3.

明清时期的黄崇德、黄莹等大贾,皆为儒商。他们在经商之前皆系统的学习了经商理论,从古人经商成功的范例中汲取营养而显得底气十足。这说明(  )

A.商品经济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B.徽商皆以儒家思想为宗旨C.商业发展冲击了学而入仕的思想D.文化修养有助经商水平提高

4.

康有为曾言: 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 。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思想

5.

《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中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以激烈的全盘性反传统的姿态出现,而本身却受传统思想模式的熏陶与教育。材料说明(  )

A.价值观念影响人的社会行为B.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完全脱离了历史轨迹C.五四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新文化运动完全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6.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还颁布了《工业奖励法》,鼓励发展重工业。并提出重工业建设应由 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 。而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西北、西南等内地落后省份。这说明(  )

A.我国经济政策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政治形势影响政府经济决策C.我国经济建设效仿苏联新经济政策D.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完全合理

7.

在抗战期间,全国新办高校56所,其中西迁高校集中的内地省份就有43所,占总数的3/4。高校的西迁和内地高校的兴办,使我国教育中心发生大转移。这表明(  )

A.教育落后局面得到改变B.高校西迁使东西部趋向平衡C.战争改变了教育的格局D.战争弥补了教育不合理布局

8.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中指出: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 组织起来 ,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决议实施后(  )

A.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式展开B.促进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农业发展配合工业化建设D.互助组推动了农业恢复与发展

9.

对雅典陪审团以多数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评价道: 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于自己呢? 这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B.该案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C.低等级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的缺陷D.该案违背了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

10.

斯大林模式是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不通过市场,而是通过集中分配的办法来实现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合乎超高速工业化逻辑的产物,是从农村榨取资金与粮食的重要办法。材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B.采取非常手段保证工业化的实施C.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加大资本积累

11.

《美国宪法》设计者汉密尔顿指出: 真正的自由既不能在专制制度中找到,也不可能在极端的民主中实现,而是存在于这二者的中间形式之中 。他将各自都拥有主权的联邦称为 政治上的怪物 。这说明他(  )

A.认为共和政府能比民主政府管辖更大国土B.发展了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理论C.主张建立混合专制与极端民主的中间政体D.强调宪政原则是高于民主原则的

12.

当代物理学家沃纳·汉森伯格指出: 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只面对自己;他们发现不再有任何其他的伙伴和敌人。 他这样认识是因为(  )

A.冷战结束世界趋于和平B.全球化推动世界联成一体C.人类战胜自然取得胜利D.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康熙帝时,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南洋地区实行间接对华贸易,……1716年,康熙帝在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的忧虑下,开始考虑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规定凡内地商船不许前往南洋,外国商船则听其自来。每年来华商船不过几艘。
雍正初地方大吏蓝鼎元、高其倬等指出:闽广人稠地狭,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况生齿日繁,多无田可耕,流为盗贼,势所不免。禁南海,百害无利。雍正帝得知禁南洋的危害后思想有所动摇。地方大吏的态度和雍正的犹豫,使广东虽无驰禁明令,华商暗中前往南洋走私的帆船贸易已非常活跃。其后,福建、浙江等省获准驰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指出康熙帝、雍正帝对外政策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并简评康熙、雍正时期的对外政策。(14分)
材料二 1803年和1809年,英国议会先后通过法令,破除了关于学徒身份的行会法规。允许劳动力在各行业间流动。1813年,新的议会法令规定,工人和雇主可以自由地签定劳动协议,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1785年英国出口到法国的陶瓷为641英镑,因1786年英国同法国签约相互降低关税,1789年增加到了7920英镑。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被取消,1846年英国废除了 谷物法 ,1849年英国又取消了实施近200年的 航海条例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思想的表现及原因。(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费正清认为,中华文明是一种有别于开放性海洋文明的内向型大陆文明。……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 冲击——反应 模式。
他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 冲击 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19世纪强大的西方侵略者以自己技术上的优势使一个在4000年间自以为是物质文明创造者和文化中心的民族黯然神伤。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这三次革命是共和革命、民族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

——摘编自《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你对费正清 冲击一反应 模式有何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说明: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元世祖忽必烈下达诏令说: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并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汉人为奴。同时中央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机构 司农司 ,还规定以辖区内百姓人口、户数的增加、开垦田亩的数目、赋税是否公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忽必烈还诏令司农司编成《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中央专设都水监,各处设河渠司,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和治理黄河。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镇戍军士开荒屯田和募民实边屯田。忽必烈这一系列措施,使饱受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为蒙古社会制度的封建化注入了新的物质内容。

——摘编自《忽必烈改制》

(1)据材料概括元世祖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世祖改革的意义。(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赫鲁晓夫鉴于冷战方酣的国际形势,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定为苏联对外政策的总路线。使第二次大战以来严重的国际对抗的国际冷战僵局开始缓和,促成了国际上一连串具有重大意义问题的解决。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首先,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 核威慑 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和平共处的原则只适用于不同体制的国家之间,而不适用于同一体制的国家之间,当然也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需要和平共处的原则。它既反对美国的以在欺小,恃强凌弱,同时又追求大国主宰世界,其目的是谋求苏联与美国的平等地位。

——摘编自裴云涌等《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政治中的实践与发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赫鲁晓夫实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和平共处思想。(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承袭英国特权,表现出了地区霸权主义苗头。要求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1914年英国在中印边境炮制的所谓 麦克马洪线 。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政治越来越主导尼赫鲁的外交行动。
尼赫鲁认为国际形势对印度非常有利,赫鲁晓夫大力加强苏印反华同盟。美国表态承认 麦克马洪线 ,西方国家军火不断运抵印度。尼赫鲁认为中国1959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国民经济损害严重。尼赫鲁妄想蚕食中国领土,造成既成事实强加于中国,1962年10月,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尼赫鲁是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人之一,1954年尼赫鲁总理同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倡导 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尼赫鲁在亚非会议上倡导和平、反帝、反霸,主张加强亚非 国家的团结合作,并坚持以五项原则指导国际关系。1961年尼赫鲁同铁托、纳赛尔发起不 结盟运动。

——摘编自《中印战争》

(1)据材料,简析尼赫鲁发动中印战争的原因。(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尼赫鲁的外交政策加以评述。(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