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
甲午战前:外资103家、资金2600余万;民资100家、资金200万;洋务44家、资金2000万。
|
1912年—1920年,新登记工矿418家;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工厂3849家(不舍日占东北)。
|
城区面积
|
上海:开埠前不足千亩,外滩是芦苇丛生;1914年,仅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外滩成十里洋场。
|
武汉三镇:1861年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1911年达到约60平方公里。
|
唐山、青岛:随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胶济铁路兴建,从小村庄、小渔港发展为城市。
|
城市人口
|
上海:1910年118.6万(其中产业工人14—15万),抗战前夕500万。
|
重庆:1895年前不足10万,20世纪初30万,1936年50万。
|
武汉:1861年30万,1914年80余万,1934年128.5万。
|
农村
|
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科技推广(北京政府时期全国有农业试验场250余个)、机械化生产局部应用。
|
城乡居民
|
吃穿用行:开埠前吃米面、满汉全席,穿土布衣服,用手工土产,乘轿或步行;开埠后喝洋酒吃西餐、穿西服旗袍、用洋货卖洋货、坐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成为时尚。
|
城市发育
|
通商口岸逐步发育为新城市;轮渡港口、公路枢纽、工矿基地、商贸中心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发展成小城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