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4.2017届 青海省西宁市高三复习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青海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128

一、单选题

1.

《礼记·曲理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反映了(  )

A.宗法制和分封制下丧葬礼仪的等级性B.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等级观念C.中国几千年来礼仪制度的延续性D.严格规范的丧葬礼仪稳定了周的统治

2.

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

A.具有复兴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倾向B.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C.适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3.

黄宗羲认为: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这一表述(  )

A.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C.具有近代的民主法治情神D.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4.

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 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  )

A.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B.清朝专制统治、民族压迫的象征C.儒家传统文化习俗的象征D.农民起义军挑战清朝统治的象征

5.

以下不能鲜明地体现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爱国精神的是(  )

A.张骞认为,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B.宋裴卿的天津东亚毛呢股份公司,把服务社会、服务祖国作为企业宗旨
C.范旭东宁愿关厂,也不愿屈膝日伪,发出 宁举丧,不受奠仪 的哲言D.周学熙的新华纱厂提出了 互助合作 新华精神

6.

1936年,蒋介石命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2月又派宋子文通过同中共有密切关系的宋庆龄表示愿意谈判之意。1936年初到8月间,中共中央也派出代表4次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商谈和平条件。对以上现象的正确理解是(  )

A.民族危机促使国共两党寻求合作B.西安事变加快了国共两党合作步伐
C.国民党放弃了 攘外必先安内 的方针D.中共《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深入人心

7.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 革命样板戏 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 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 心惊肉跳 的主要原因是(  )

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 文革 阶级斗争的烙印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8.

右边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古希腊大理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三幅画共同体现了(  )

A.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B.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C.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D.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

9.

西塞罗说: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西寒罗的思想以及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表明(  )

A.罗马万民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B.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
C.罗马公民法适用于全体罗马公民D.以自然法为指导原则的罗马法具有普世价值

10.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 打碎 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 打碎 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

A.《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B.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
C.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的国家机器D.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11.

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  )

A.美国进入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B.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一以贯之D.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

1800

48%

52%

法国1851

3600

75%

25%

材料二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 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企业

甲午战前:外资103家、资金2600余万;民资100家、资金200万;洋务44家、资金2000万。

19121920年,新登记工矿418家;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工厂3849不舍日占东北

城区面积

上海:开埠前不足千亩,外滩是芦苇丛生;1914年,仅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外滩成十里洋场。

武汉三镇:1861年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1911年达到约60平方公里。

唐山、青岛:随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胶济铁路兴建,从小村庄、小渔港发展为城市。

城市人口

上海:19101186其中产业工人1415,抗战前夕500万。

重庆:1895年前不足10万,20世纪初30万,193650万。

武汉:186130万,191480余万,19341285万。

农村

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科技推广北京政府时期全国有农业试验场250余个、机械化生产局部应用。

城乡居民

吃穿用行:开埠前吃米面、满汉全席,穿土布衣服,用手工土产,乘轿或步行;开埠后喝洋酒吃西餐、穿西服旗袍、用洋货卖洋货、坐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成为时尚。

城市发育

通商口岸逐步发育为新城市;轮渡港口、公路枢纽、工矿基地、商贸中心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发展成小城镇。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1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王朝兴替伴生是孔子思想的 ,是孔子的 死去 活来 。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彭富春教授在《死去的孔子与活着的孔子》一文中就指出: 通过对于孔子思想边界的区分,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死去的思想,礼制束缚了个体的生长,仁爱限制了情感的丰富。 一个死去的孔子只会讲《论语》中的话,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如图)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分)

四、材料阅读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大革命时期,中共在广东农民运动中,提出地主减租25%(即 二五减租 )。1927年的中共 八七会议 上,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度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战前及抗战时,中国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在各根据地实行 地主(及富农)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政策。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平分土地时应注意中农的意见,如果中农不同意则应向中农让步。1948年,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的土地革命总路线。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并统一、公平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对地主同样分给一份土地);团结中农,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不得侵犯。

——摘编自韩迈、王刚《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等资料

(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侧重点及原因。(11分)
(2)概括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4分)

1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联合国组织架构(部分)
材料二 联合国在发挥其职能的同时,也被各种问题所困扰。在美国操纵下,1950年组建联合国军干涉南北朝鲜内战;199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介入科索沃危机、空袭南联盟;2003年未经联合国安理会许可,发动伊拉克战争。由于各方利益纷繁,联合国主导签署的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协定也难以执行,成了 空头支票 。自1948年联合国开始维和至2017年1月底,在总共71个维和行动中,共有来自126个国家的3545名维和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在进行艰难的改革,主要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增加问题。对于联合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际间政府组织,成员国的义务监督形同虚设,到底谁来监督联合国,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据2014年10月公开数据,成员国拖欠联合国大约35亿多美元会费,包括9.5亿美元的常规预算费用和26亿美元的维和预算费用,其中会费分摊比例最高的美国欠费也最多,这使得主要依靠会费运行的联合国受到严重制约。
(1)结合材料一及所知,概括联合国成立的背景以及成立后的主要贡献。(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所知,指出联合国面临的困境并说明造成困境的原因。(7分)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于量出了中国的短处。鸦片战争是中西之间武力的较量和竞争。曹被看作是朦胧一团的泰西,如今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是舰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这种压力目赌身受,终身不能释怀。尽管他曾相信,禁止茶叶、大黄的出口即可治西人(断绝对英贸易,即可阻断英国财源而使其亡国),但战争的权威性,迫使他重新认识对手。于是,他在广东竭力主张买炮、买舰,同时翻译外国人所办刊物。后来,他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给了魏源。魏源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他(林则徐)能临危受命, 原知此役赴汤蹈火 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而 为天下计 ,毅然赴广州领导禁烟。……1841年,被解职的林则徐在得知浙江沿海的败局后,开始深刻检讨以往的作战指导方针,并提出了 船炮水军 的建议。这一设想,是对其先前 以守为战 方针的否定,这显示其探索新知的努力,以及林则徐思想的进步。

——根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林庆元《学习和发扬林则徐精神》、茅海建《林则徐对夷情的探访及认识》组编

(1)结合材料,概括说明林则徐 拿起西方这把尺子量出了中国的短处 的涵义。(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以多维视角评价林则徐。(11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