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 新课标全国Ⅱ卷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全国卷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329

一、单选题

1.

据《庄子·天下篇》记载: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这反映了 百家争鸣 的历史现象B.天下大乱 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C.这说明庄子主张思想大一统D.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思想争鸣

2.

《史记》记载,“(汉)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叔孙通说上曰: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帜传警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这最能反映(  )

A.汉高祖出身低微,不适应秦朝繁苛的礼仪B.叔孙通主张以儒生治国,重文轻武C.皇帝制度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特点D.汉高祖为巩固皇权而解除开国功臣的权力

3.

洪武十九年,太祖谕户部臣曰: 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财以阜民……谓生财裕国,惟事剥削蠹饵……如桑弘羊之商贩,杨炎之两税,自谓能尽理财之术,殊不知得财有限,而伤民无穷。 这说明(  )

A.明朝重视理财,转变了前代重农抑商政策B.明太祖反对剥削,代表百姓利益
C.统治者为了扭转战争造成的社会经济残破局面,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D.桑弘羊和杨炎的经济措施都是弊大于利

4.

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 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努尔哈赤决定实行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B.贵族共同议事制度将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C.君主权力仍然很大,可以不从众议D.这项制度奠定了军机处的基础

5.

据史料记载: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种现象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存在B.这说明当时中国传统产业完全破产
C.当时闽省通商口岸包括厦门和宁波D.东南沿海传统棉纺织品的商业贸易逐渐衰退

6.

宋教仁说: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则吾人今日所负责任……努力从事于良政治之建设。 这说明宋教仁认为(  )

A.辛亥革命完全失败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封建专制的政府
C.良政治 建设有必要性和迫切性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 良政治 不可能

7.

袁世凯北洋政府曾经设有肃政厅专门掌理官吏纠弹和提起行政诉讼,先后公布《肃政厅处务规则》等法规,受此鼓励,许多肃政史亦以铁面御史自居,纷纷上章建言。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肃政史联名上救亡条陈。这最能说明当时(  )

A.袁世凯治国方略的两面性B.北洋政府热衷于恢复古代御史制度C.部分官员被袁世凯的肃政举措蒙蔽D.民族危机进一步推进北洋政府的肃政建设

8.

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下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C.大跃进的 浮夸风 D.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9.

据史料记载: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一般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一定的民主和法律平等观念B.原告和被告必须辩护是审判程序的必要条件
C.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范D.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10.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写道: 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 对此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东印度公司的产生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结果B.垄断组织的形成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自发的产物
C.大企业排挤吞并中小企业,扩展企业规模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组织D.当时垄断组织的形成、发展是历史的倒退

11.

1962年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中说: 美国已公开走上了粗暴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和采取反对古巴与苏联的侵略行动的道路……无疑,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谨慎从事,放弃你们正在采取的可能给世界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行动。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当时美国已经侵略古巴与苏联B.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
C.苏联军事力量已经超过美国D.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最终妥协

12.

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台后,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国企私有化,削减税收……以此医治 英国病 ,重振英国经济……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其经济思想被称为 撒切尔主义 。以下关于 撒切尔主义 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撒切尔主义 反对凯恩斯经济学,主张建立福利国家B.撒切尔主义 是对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回归
C.撒切尔主义 强调效率和市场竞争,控制通货膨胀D.撒切尔主义 成功地解决了资本家、国家和工人三者的矛盾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 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属于 原发型 传导型 国家的哪一类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实现的?(9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泰州学派开创大师王艮)、龙溪(王畿,他创立了浙中学派)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江右王学,是王学派别)为之纠正,故不致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钧、何心隐(颜钧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何心隐是颜钧的弟子)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序》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公元284年,宫廷亲卫队首领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为帝。戴克里先继位后…… 君主 代替了 元首 而成为皇帝的正式称号,罗马帝国也正式进入 君主制 统治的时代。为了挽救罗马帝国的危机,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维护和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让马克西米安主管帝国西部……他本人则主管帝国东部……两位共治者各任命一位助手,称为恺撒,分别治理部分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将人头税和土地税合一,作为财政主要收入。为保证税源,禁止农业劳动者离开土地以及手工业者脱离同业行会。公元301年,为稳定币值,戴克里先确定了新的铸币含金、银标准。同年,颁布物价敕令,对主要商品价格和劳动工资做了规定。他对基督教采取弹压政策……清除军队和官员中的教徒,没收教会财产,拆毁教堂,焚烧经书,逮捕神职人员,处死一些教徒。戴克里先的改革使面临严重危机的帝国获得暂时的稳定。
(1)根据材料,概括戴克里先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戴克里先改革的目的和影响。(6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938年……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6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明)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杨)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士奇首请练士卒,严边防……又请以次蠲租税,慎刑狱,严核百司。皆允行。正统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是时中官王振有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士奇言瓦剌渐强,将为边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御……士奇殁未几,也先果入寇,有土木之难,识者思其言。又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所荐达有初未识面者。

——《明史列传·杨士奇传》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杨士奇为政时期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杨士奇的为政措施?(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