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2.2017届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0 浏览数:102

一、单选题

1.

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 父慈子孝 ;但汉代以后 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2.

《明史·职官志》称: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反映出明朝 巡按 (  )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3.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 公使驻京 ,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 第一要事 ,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4.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5.

苏联制定 二五 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6.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 一致通过 改变为 多数赞成 ,法国总统戴高乐用 缺席政策 来抵制。 空椅危机 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二、材料阅读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 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 ,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 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 。鸦片战争之后, 洋布盛行,布市销减 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 。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国家年份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问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14分)

三、开放性试题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习尚与人生观,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难。
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之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的暴露出来了。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9.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5分)
材料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 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1,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8分)

10.

【历史——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98年,邹容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 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邹氏之《革命军》也。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

——章士钊《介绍<革命军>》

(1)材料中邹容 遭父笞责 悲愤不已 后所赋的诗歌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倾向?试用两个主题概括材料所述邹容的事迹。(7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8分)

Baidu
map